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结构分析

2014-04-29 12:21:16张学刚
中国市场 2014年4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

摘要:需求结构是特定阶段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表征”,能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视角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水平。从需求结构演进、需求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求结构合理性判断、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等视角,分析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给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内蒙古;需求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7;F224

一、内蒙古需求结构演进与特征分析

需求结构作为一个地方宏观层面结构变化的重要体现,它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变化都可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为了对内蒙古需求结构演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规模与结构、投资消费比率两个方面,对近年来内蒙古需求结构的演进进行统计描述。

(一)投资、消费的规模与结构变化

“八五”以来,内蒙古投资和消费的规模与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当年价看,资本形成总额由1990年的124.68 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442.07 亿元,22年间增加了107.8倍,年均增长23.71%;最终消费由1990年的216.7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244.16亿元,22年间增加了28.8倍,年均增长16.51%。资本形成总额结构方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逐年快速增加,由1990年的70.7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2954.33亿元,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6.8%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96.4%;存货年度间变动较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43.2%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3.6%。最终消费结构方面,居民消费总额由1990年的169.7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77.27亿元,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8.4%较快下降到2012年的60.5%,政府消费所占比重则由1990年的21.6%较快上升到2012年的39.5%。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内部城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由1990年的49.1%上升到2012年的80.2%,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快速下降,由1990年的50.9%下降到2012年的19.8%。

(二)投资消费比率分析

1990年以来,内蒙古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90-1993年间消费率较快下降,投资率较快上升阶段。投资率由1990年的39.05%上升到1993年的53.65%,消费率由1990年的67.87%下降到1993年的61.07%。二是1993-1995年间消费率缓慢上升,投资率较快下降阶段。消费率由1993年的61.07%上升到1995年的62.94%,投资率由1993年的53.65%下降到1995年的43.52%。三是1995-2001年间消费率与投资率相对稳定阶段。这一时期,消费率总体保持在60%上下,投资率保持在40%左右。四是2001年以来投资率快速上升,消费率快速下降阶段。投资率由2001年的39.65%上升到2012年的84.6%,11年间提高了45.1个百分点;消费率由2001年56.9%下降到2012年的39.4%,11年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从上述分析可知,内蒙古近年来消费率快速下降主要是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快速下降所致,同时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也快速下降。投资消费比率是衡量需求结构中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统计指标,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投资率快速上升和消费率快速下降,内蒙古投资消费比率也快速上升,由2002年的75.8%上升到2012年的214.7%,10年间上升了138.9个百分点。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投资率快速上升,消费率快速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

二、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需求结构变动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并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主要通过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来加以体现。为此,这里运用AMSZ准则来考察1990-2012年间内蒙古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变化情况。

(一)相关说明

遵循AMSZ准则、国内现有研究文献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使用以下计算公式:

总资本收益=GDP-间接税-劳动者报酬+企业补贴(1)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2)

净收益=总资本收益-总投资(3)

其中,公式⑴中的间接税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之和代表;劳动者报酬来自于《中 国统计年鉴》(1991-2013)收入法中地区生产总值里的劳动者报酬;间接税用《内蒙古统计年鉴》(1991-2013)中财政分项里的财政收入中的工商税来替代;企业补贴数据2007年后不再发布,其数额逐年大幅度减少且规模较小,所以本文用2006年的数据来替代2007-2012年间的数据,这样做不会对研究结论产生显著影响。

(二)内蒙古经济动态效率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0-2012年间内蒙古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净收益项目中23个样本数据只有4个数据为正,占年份数据比重为17.39%。按算术平均值计算,1990-2012年间内蒙古总资本收益和总投资的平均值分别为2059.44亿元和2889.55亿元,净收益为-830.11亿元,平均净收益为负且2002年以后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说明这一期间内蒙古的经济在整体上是动态无效率的。二是从总资本收益、总投资、净收益占GDP比重看,总资本收益和净收益占GDP比重总体上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总资本收益占GDP比重先由1990年的-1.64%上升到2007年的60.51%,再由2007年的60.51%较快下降到2012年的49.82%;净收益占GDP比重先由1990年的-40.69%上升到2001年的8.96%,再由2001年的8.96%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34.83%。总投资占GDP比重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39.05%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84.64%。上述变化反映出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动态无效率有加重恶化的特征,投资低效率有可能是经济动态无效率恶化的重要原因。

在应用 AMSZ 准则考察内蒙古经济动态效率变化时,需要考虑我国税制结构的特殊性,从我国税制结构看,间接税项目没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相对明确,同时企业补贴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而言的,计算公式中将企业补贴项减去的合理性也会受到质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稳健性。这里为了验证上述研究结论,我们通过GDP增长率、投资率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分析内蒙古经济动态效率的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一是199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高投资依赖特征十分明显,23年间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达到4.2。二是增长率与投资率变化上,明显呈现出两个阶段,2005年以前GDP 增长率与投资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05年以后 GDP 增长率与投资率开始反方向变动,GDP 增长率由2005年的23.8%快速回落到2012年的11.5%,而投资率则由2005年的72.9%跃升到 2012年的84.6%的高位,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也由2005年的3.06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7.36。这一变化趋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动态无效率的事实。

三、内蒙古需求结构合理性判断

在经济动态效率分析基础上,这里我们对内蒙古需求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讨论。事实上,一个经济体的需求结构演进是否合理并没有一个所谓公认的“标准模式”,这需要通过比较分析并结合这个经济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为此,我们从省际比较和区域比较两个方面,对内蒙古近年来需求结构变化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一)需求结构变化的省际比较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共同认可的适用于所有国家或地区的需求结构变化的“标准模式”。但是,这并不表明需求结构变化没有规律,经验事实是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变化与人均收入水平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也与经济增长率高度相关。基于这样的认识,这里遵循钱纳里和赛奎因的研究思路,试图通过省际之间的数据比较来分析需求结构在省域经济中变化的一些共同趋势。

1.2012年31个省区市需求结构变化的总体判断

图1和图2体现了2012年不同地区生产总值下人口多的省份和人口较少省份的消费率和投资率变化总体趋势。从中看出,居民消费率总体上随人均GDP提高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相对于居民消费率,投资率波动很大,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居民消费率与投资率的界限十分清晰,投资率显著高于居民消费率,大部分都在处在50%以上,而居民消费率主要位于30%~40%的区间之内。可见,上述趋势与人口规模变化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如果按照这个演进特征,2012年内蒙古的居民消费率已经下降到30%以下,只有23.8%,这超出了收入转换效应可以解释的范围。也就是说,截面数据分析表明,我国31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率变化具有明显的收入转换效应,但不具有明显的人口规模效应。

2.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省区市的需求结构比较

2012年,内蒙古人均GDP按照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0189.15美元。我们将2012年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的6个省区市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它们需求结构随时间变化的一般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探讨近年来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的合理性。图3、图4、图5 描述了内蒙古和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的省区市1993-2012年间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从三个图中可以看出,与上述截面数据反映的特征不同,六个省区市的投资率从时间序列看呈三种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一是内蒙古和天津的投资率呈“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上升”趋势;二是北京和上海的投资率呈现“先缓慢下降、后趋于稳定”的态势;三是江苏和浙江的投资率呈现总体稳定的趋势,保持在40%~50%之间。居民消费率变化方面,进入新世纪后浙江、上海和北京的居民消费率开始趋于稳定并保持在30%以上,而内蒙古、江苏和天津的居民消费率总体处于缓慢下降态势,近年来一直低于30%。与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变化不同,六个省区市的政府消费虽然规模有所不同,但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

总而言之,除政府消费以外,内蒙古的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与六个省份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相比较,一直处于较为严重的偏离状态,这突出表现在:一投资率由原来的最低水平快速上升到现在的最高水平,2005年以来基本上都在70%以上,2012年更是达到了84.6%。二是居民消费率由原来的较高水平快速下降到现在的最低水平,2008年以来已经在25%以下,2012年更是降到历史最低位的23.79%。从中可以看到,在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的六个省区市中,内蒙古需求结构中除政府消费具有同样趋势外,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无论与哪种变化趋势相比,其偏离程度都是非常明显的。

(二)需求结构变化的区域比较

前述分析中,虽然得出了内蒙古的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离”或“失衡”现象,但是省际之间的比较没有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特殊性,为此这里我们按照国家四大战略区域划分标准,分析四大战略区域的需求结构变化是否带有某种规律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的合理性作进一步的判断。

图6体现了1993年以来四大战略区域需求结构变化一般特征,纵轴表示居民消费率与投资率的比率,横轴表示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各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但是需求结构中都具有居民消费率下降、投资率上升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在不同区域表现出的程度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率一直小于投资,而且居民消费率和投资率变化幅度最小,因而需求结构变化相对稳定。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虽然居民消费率与投资率的比率都下降较快,但是都经历了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一是新世纪以前三个地区的居民消费率虽然处于下降状态,但都大于投资率;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投资率的快速上升,三个地区居民消费率开始较快下降。这一趋势西部地区出现在1999年以后,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出现在2003年以后,这与同时期国家分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倔起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基本吻合,从政策结果看国家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三个地区投资率快速提高的同时,挤压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从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看,东北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从四大战略区域需求结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近年来需求结构的变化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2003年以后居民消费率与投资率的比率的下降幅度远远超出三个地区的平均水平,需求结构“偏离”更为明显。

(三)需求结构的产出贡献率比较

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新世纪以来内蒙古需求结构的过度投资型特征,这里运用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在计算各省区市2000-2012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的产出贡献率后进行省际比较分析。2000-2012年间,内蒙古固定资本形成的产出贡献率平均为83.54%,2000年只有19.7%,2003年开始上升到111.5%,之后虽然有一定回落,但是2008年以后又开始较快上升,2009年快速上升到147%,2012年仍然保持在139%以上。相比较而言,这种变化趋势在西部12个省区市较为普遍,这也进一步说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并不是内蒙古特有的,而是在欠发达地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一时期内蒙古在2002—2005年和2011年以来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两个时期固定资本形成的产出贡献率都超出了四大战略区域各自的平均水平(见图7和图8)。

2000-201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居民消费产出贡献率大体上经历了“先较快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变动,但是内蒙古居民消费产出贡献率的变化幅度变动的更大,这一期间内蒙古居民消费产出贡献率的平均水平为24.4%,大多数年份都位于31个省区市的后列,同时大多数年份也低于四大战略区域的平均水平,除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四年以外,其它年份都低于同期四大战略区域的平均水平并总体处于30%以下。

总之,从上述四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近年来内蒙古需求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截面数据表明2012年内蒙古居民消费率虽然与总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程度超出了收入转换效应的解释范围。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省份的比较分析表明,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与总体趋势明显偏离,表现为投资率快速上升,居民消费率快速下降的特征。从区域比较看,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虽然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其变化程度远远超出这三个地区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离”。从需求结构的产出贡献率看,固定资本形成的产出贡献率方面,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带有普遍性,但内蒙古多数年份的贡献率过大;居民消费产出贡献率方面,内蒙古大多数年份都处于31个省区市的后列,且低于四大战略区域的平均水平并长期低于30%。因此,可以认为,近年来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投资与居民消费关系中投资率增长过快、比重过高,居民消费率不升反降,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内蒙古需求结构失衡的体制性因素分析

内蒙古需求结构变化中出现的“偏离”甚至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所处发展阶段的合理性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其中,现行财政体制、地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与任用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等因素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方面,现行财税分权体制下以企业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倾向给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实施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提供了有效激励,而这种激励在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与任用制度、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内蒙古的资源禀赋条件等因素充分结合后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过度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在降低劳动者报酬比重和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还会通过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机制对居民消费形成进一步的抑制。

(一)体制障碍抑制了居民长期与短期的消费需求

为改变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央财政在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中比例过低、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局面,国家通过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了事权与财权的重新划分,省级政府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地市级和县级政府间也进行了事权与财权的重新划分。从结果看,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中,突出存在着中央、省、地市、县市之间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等及财权分配框架不明晰等问题,这造成了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累以及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等现象的出现。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给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及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带来很大压力,同时在当前以GDP为核心内容的干部考核评价与任用制度还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通过“短、平、快”的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化必然受到青睐,而地方公共物品支出等民生项目往往被放置于次要地位,这形成了地方公共物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局面,造成居民个人和社会承担了更多的支出义务,这既增强了居民长期的谨慎性消费动机,也抑制了居民当期消费需求的扩张。

下文通过分析内蒙古城乡居民“吃、穿、用”和“住、行、学”两大类消费内容的变化,来讨论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短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此处采用王国刚(2010)的划分方法,将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分为“吃、穿、用”和“住、行、学”两大类。1990年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内蒙古城乡居民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开始呈现下降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映“吃”在总支出中比重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牧区都出现了较快下降。从图9中可以发现,内蒙古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48.3%和53.8%,较快下降到2012年的30.8%和34.7%,分别下降17.5个百分点和19.1个百分点。图10反映了1990年以来,内蒙古居民用于“穿”和“用”方面支出比重的变化,“穿”方面的支出比重已经基本稳定在22%左右,“用”方面的支出比重开始逐步下降,已经由1990年的14.67%,下降到2012年的9.14%。“吃”、“穿”和“用”所占比重的变化表明,内蒙古城乡居民总体上已经处于吃穿不愁的水平,在现有水平想进一步通过增加这三个方面的消费来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其空间和潜力已经十分有限。

图11反映了1990—2012年间内蒙古城镇居民用于“住”、“行”、“学”方面支出比重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交通通信比重一直保持较快上升外,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三方面的消费比重明显呈现两个变化阶段:一是新世纪以前的快速上升阶段。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2.04%、5.26%、6.01%,快速上升到2000年的7.31%、12.42%和8.63%,这是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和层次提高的重要表现。二是新世纪以来的相对平稳或缓慢下降阶段。其中,用于医疗保健和居住的比重基本平稳,总体保持在7%~8%和左右;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则开始出先缓慢上升又开始缓慢下降的态势,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由2003年最高的14.21%下降到2012年的11.13%,居住消费比重则由2002年的最高点13.74%下降到2012年的8.94%。新世纪以来,“住”、“行”、“学”消费比重的变化趋势违背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并与我国整体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相背离。

可见,近年来内蒙古居民消费率下降既有“吃”、“穿”、“用”比重趋于稳定或下降的符合规律变化的因素,也有与“住”、“行”、“学”比重开始下降这样不符合基本规律因素的客观存在。造成“住”、“行”、“学”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有许多方面,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物品供给短缺是一个关键性原因。这种现象的存在,抑制了内蒙古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长期以来,在重工业优先战略指导下,我们更加关注生产性投资,而相对忽视基于公共物品投入的消费性投资,这使得消费性投资的增长长期低于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现实需要。

(二)现有发展战略既降低了劳动报酬比重也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现行财税体制让资源型地区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得到不断强化

国家1994年以来实行的财税体制在有效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实施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提供了有效激励。一是分税制中的收入分成体系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交纳的流转税。从结果看,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多出政绩的考虑,必然会强化经济建设型政府职能,为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实施工业化取向的“跨越式”和“追赶式”的投资驱型增长战略。二是分税制确定的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转移体系进一步强化了欠发达资源型地区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现行财税体制中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税收返还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税收返还是以增值税返还为主的激励政策,这就使得欠发达的资源型地区通过扩张资源型工业来扩大税收返还规模成为理性选择,这是一种既能加快地方工业化进程,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快出政绩的多赢选择。因此,欠发达资源型地区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就被不断地强化了,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严重投资依赖必然会挤压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

2.过度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使得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

需求结构变化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1993-2012年间 ,内蒙古劳动者报酬所占份额先升后降,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3年的54.7%提高到1998年的历史最高点65.7%,然后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43.83%,下降了21.8个百分点,24年间大体上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而且有继续缓慢下降的趋势。当然,这一期间统计口径变化②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内蒙古劳动者报酬比重偏低、下降过快等现象是十分突出的。从相关数据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比快速下降的同时,企业收入占比快速上升,政府税收收入占比也较快上升。1998-2012年间,代表企业收入的营业盈余占比由1998年的11.8%上升到2012年的31.8%,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代表政府收入的生产税净额由1998年的8.5%上升到2012年的13.5%,提高了5个百分点。

从工业化阶段和劳动者报酬比重关系看,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会相对偏低,并伴有少数年份下降,但像内蒙古这样持续较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比较少见。与此同时,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各类要素中占比最高的,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这个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工业化完成后趋于稳定。内蒙古的情况与之是相背离的。

因此,可以认为,近年来内蒙古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一定程度上是特定工业化阶段的体现,但2003年以来的持续快速下降现象是过度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的资本偏向投入结构的必然结果。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年均速低于GDP年均增速,并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3150.26元和7611.31元,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4.46元和305.27元,这与内蒙古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并位居全国第5位是极不相称的。可见,在地方发展战略不实现转变的前提下,单纯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劳动者报酬占比过低的问题,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然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

五、需求结构失衡对内蒙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利影响

需求结构失衡会给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里,从需求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可持续力和产业结构升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需求结构严重失衡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需要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内蒙古重化工业取向的过度投资驱动型增长战略的脆弱性、不可持续性不断显现,“三高、三低”问题十分突出,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不断下降,这十分不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稳步推进。

1.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矛盾十分突出

1978年以来,内蒙古的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4%,远高于全国9.9%的平均水平,但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GDP能耗较高。2012年,内蒙古单位GDP能源消耗为1.33吨标准煤,比1990年的7.59吨/标准煤下降了6.26吨,单位GDP能耗下降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依然很大。201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为0.7吨/标准煤,内蒙古单位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63吨,可见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代价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主要能源消费增长率都远远超过了GDP增长率,这说明内蒙古经济增长模式中“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十分明显。二是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逐年加大。这既体现了各级地方政府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反映出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统计数据表明,内蒙古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总额已经由2004年的61764万元快速增加到2012年的516367万元,年均增长90%以上③ 。

2.过高的投资率使得内蒙古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性较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稳步推进,需要经济的稳定性作为基础和条件。“八五”规划以来,内蒙古经济波动系数变化趋势与投资率变化趋势密切相关,投资率的剧烈波动造成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较差。

(二)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弱化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居民消费的生产牵引力,可以说,居民消费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能否真正转变的最终力量。近年来,内蒙古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消费水平提升较慢,不仅不符合国家提出的“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和根本出发点”的要求,而且弱化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推动动力。

(三)过度重化工业投资取向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需求结构角度分析,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良性互动关系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动态地表现为需求总量与结构的优化会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会推动需求总量扩张和需求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需求总量扩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又会引导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方向演进。近年来,内蒙古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引发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不足和工业领域中相关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是投资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表现。新世纪以来内蒙古三次产业投资额比重呈现一产较快下降、三产快速下降、二产快速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投资额比重由2002年的11.30%较快下降到2012年的5.52%;第三产业投资额比重由2000年的63.81%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44.71%;第二产业投资额比重则由2000年的27.36%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49.77%。这种投资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加快内蒙古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得农牧业和服务业投资长期明显不足,客观上造成了农牧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长期存在。

总之,需求结构是特定阶段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表征”,能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视角更为直观地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与水平。从需求结构变化看,内蒙古是全国投资率最高、消费率最低、净出口率多年份为负的省区市之一,需求结构十分独特,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注释:

①由于内蒙古统计年鉴中没有收入法GDP统计数据,而中国统计年鉴只有1993年以来的分地区收入法GDP,而且缺失1995年、2004年和2008年的统计数据。

②2004年之前“个体经济业主收入”计入“劳动者报酬”,2004年以后“个体经济业主收入”开始被计入“营业盈余”之中。

③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和《内蒙古统计年鉴》(2013)。

参考文献:

[1] 姜国强.动力结构失衡、制度扭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管理现代化,2011(3).

[2] 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

[3] 汤跃跃,张毓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于1978-2010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J] .财经科学.2011(9).

[4] 董志凯.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回顾与展望兼及增长方式转变 (1950-2010) [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1).

[5] 许进杰.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分析[J] .消费经济,2012(1).

[6] 张学刚.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实证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 .中国市场,2014(11).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22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研究
企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