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平
在钳工教学中,应认真分析钳工教学的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块,本文针对钳工教学方面的情况做了一点改革尝试。
《钳工技能训练》是我校机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钳工实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本人在以前的钳工实操教学中发现如果按照书本上项目来进行实操,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机械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再加上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所以学生认为钳工实操很辛苦,即使掌握了,用处也不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提高钳工实操教学质量,本学期在分析钳工实操项目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实操教学进行了改革,让学生从消极对待变成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四个环节教学。
实习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掌握,获得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全面专业操作技能技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以技能技巧的形成为主的,而技能技巧的形成要经过从不知到知、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一般来说,实习教学过程可分为讲授指导、示范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四个环节。那么,首先实习教学的优化就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中。
1、在讲授指导过程中,对钳工实习的教学内容采用直观性教学。直观性教学是生产实习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操作、演示、示范,可以使学生具体、直观的感受到所学的操作技能和技巧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实习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动作要规范准确、操作步骤讲解生动清晰,对一些复杂操作要先将动作分解之后再逐个讲解演示。如在讲解锉削姿势时,首先要先讲解锉削时入的站立位置,要站的自然而且便于用力:其次是握锉刀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大小锉刀和锉削方法,锉刀的握法也不相同:最后是锉削时锉刀向前锉削的动作过程中,身体和手臂的运动情况,把整个锉削前进过程分三个步骤讲解,每一个步骤都要讲解演示清楚。在整个锉削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知道两腿姿势和身体重心的变化:以及两手压力的变化,在锉削的前进过程中.左手压力是由大到小,右手压力是由小到大,推力由右手控制,回程是不加压力,锉刀略提起退回原位。
2、在示范指导过程中,尽量实行“小班化”教学,并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训练成败的关键。在我们学校,每位实习指导教师所带班级的人数通常在20~30人之间,再加上实习场所条件的限制,就存在着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清楚楚地观摩到教师的示范动作而影响示范效果的弊端。为此,我在做示范动作演示时,一般将学生分成6~8人一个“小班”,进行“小班化”教学。另外,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示范时可以是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及注意事项,对难度大的动作,可以反复示范几次。也可以是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教师再对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另外,在示范操作中,教师还可以故意安排几个错误的动作,让学生在对比中加以鉴别,使之加深印象。
3、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尽管学生听完了教师的讲解,观摩了教师的示范动作演示,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等原因,学生们在实习时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不规范的操作。比如,有的是由于思想上的原因,要么专业思想波动大,要么上课不专心听讲;有的是因为观摩示范动作时不够仔细或动作迁延(即将以前所学的动作应用到现学的动作上来);而有的则是动手能力确实不强造成的。所以,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必须仔细观察,抓住重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对个性的问题则需进行因人而异的个别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在某一操作环节上许多人都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者是操作难度大大多数学生一时掌握不好;或者是教师在讲授时没有把问题讲清楚。这时教师可把学生临时集中起来进一步讲解或演示,进行集体指导
4、在结束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结束指导时,教师要着重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得到了解决,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工件的加工是否达到了工艺要求等。教师可将在巡回指导中发现的典型实例根据教学的需要,剖析一个最佳或最劣的工件(或操作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操作实践到技术理论,从客观到主观,引导学生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主观努力和客观效果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典型分析下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个人的努力方向。在此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分层教学。
1.培养“技能优生”,让他们起到“火车头”的作用。所谓“技能优生”是指那些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动态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好,比其他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每一个课题的操作。在训练中要努力培养“技能优生”,给他们操作难度偏大的课题,发挥他们的智能潜力,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主動地获得知识,创造地运用知识,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逻辑性,让他们成为全班的“火车头”。
2.关心“技能差生”,使他们成为“助推剂”。所谓“技能差生”,是指那些身体动作素质的操作技能水平等低于一般学生,连基本标准也难达到者,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动态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差。在每次技能训练的开始阶段,“技能差生”和其他同学一样,训练积极性很高,但是,他们因体能和素质差的原因,学习掌握技能动作要领慢,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训练情绪和积极性会明显下降。所以在训练中应关心、理解这些学生,布置的课题要使他们能“吃得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成为全班的“助推剂”。
3.发展“一般生”,促进“主体”的平稳前进。“一般生”作为全班的“主体”,技能的发展比较稳定,要注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水平,真确处理难与易,快与慢的关系,促进他们的平稳前进。
三、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创新能力。
通常技能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原理及工艺讲解——示范与分析——指导与总结;学生学:听讲与理解——模仿与实践——应用与创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手段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若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组织讨论会。在每堂实习课结束时的结束指导中组织学生讨论本堂实习课的收获与教训,以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在本小组发言,组长作好组织与记录工作,并且每组抽一至两名同学代表本组上台陈述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既可以达到结束指导的目的又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心得,集思广益,为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让学生讲课。在锉配实习教学时,让学生先看懂图纸,然后随机抽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讲解工艺步骤,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讨论、评析,找出最佳工艺步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当主角,自由发挥创造性思维。
3.课堂辩论会。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仅表现在掌握技能、技巧上,形成技能、技巧还表现为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技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在钳工维修实习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清楚设备损坏的部位,然后就损坏的原因、程度及维修方法开展课堂辩论会,学生围绕这一课题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后,得出真正损坏原因所在及既经济又快捷的维修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辩论—同一—实践—总结中完成了从学会技能到运用技能的转换过程,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以上内容是我对钳工实习教学优化的一些尝试。实践证明,作为老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对于课程要敢于改革与实践.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稳固提高。
(作者单位:临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