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彭小兵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从强调物到人的转变,真正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当前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蚌埠市也成为安徽省启动城镇化的首个试点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难免存在不足,本文研究蚌埠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意愿问题,通过调查蚌埠市城镇化中农民的意愿,对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转变方法,促进蚌埠市城镇化建设更好发展。
一、前言
蚌埠,史载“古乃采珠之地”,故又誉称“珠城”,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区位优势丧失,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蚌埠市经济发展迟缓,城镇化进程缓慢。近年来,在高铁建设带动下,蚌埠经济逐渐复苏,城镇化建设逐步摆上日程,成为安徽启动城镇化建设中首个试点城市。
根据目前蚌埠城镇化“日程表”的安排,全市城镇化率到2015年将达到52%以上,到2020年全市达60%以上。2014年随着国家性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地方性方针的落实,蚌埠新型城镇化发展将展开更新的局面。蚌埠市城镇化主要涉及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等城区,这些城区中农民集中,城镇化建设不可避免涉及农民土地、宅基地,农民就业等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今年的山东“平度纵火案”便是前车之鉴,本文就蚌埠城镇化建设中涉及的农民意愿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形成适应蚌埠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二、概念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城镇化”是对照我国现实国情,针对片面发展大城市的思路而提出来的,是充分體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从单纯强调地域的规划到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回归,更是对人的关怀。
在国外,主要是强调城市化,国外的城市化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当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反思。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强调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工业化来促进城市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在拉美国家出现的过度化曾导致了农村发展迟滞,大量劳动力的剩余,出现了大量贫困失业人群,甚至在一些国家出现了“贫民窟”。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是关于人口和城镇化的研究,城镇化必然涉及人口问题;第二,涉及城镇化与现代化;第三,城镇化与非农化的研究;第四,城镇化与全球化;最后,就是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三、蚌埠市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概况
蚌埠建市以来,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曾经作为华东的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领跑安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当时固有体制障碍和结构矛盾,蚌埠经济一度陷入低谷,逐渐落后,城镇化进程受阻。近年来在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产业升级,积极推动招商引资等的带动下经济复苏强劲,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三县(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四、蚌埠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3年蚌埠市经济增速明显。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对蚌埠也有明确的定位要求,“将蚌埠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光伏、生物、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成为皖北中心城市,带动皖北崛起的增长极”。城镇化的每一点发展都对经济拉动明显,数据表明,蚌埠城镇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全市GDP平均增长11%,提供就业岗位3.5万,财政收入平均增长500多亿,可以说城镇化是蚌埠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经济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建市60多年来蚌埠的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据有关统计,近十年来,全市在城镇基础设施上的投资近200亿,此外,全市还建成了6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公路总路程达7011.5公里,天然气普及率达88.7%,这些都反映了蚌埠市城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全市争取在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近些年来蚌埠市城镇化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着一些结构、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蚌埠市产业结构问题突出,缺乏横向联系
近几十年蚌埠的衰落一部分是由于缺乏经济增长点,这其中也表现在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近年来蚌埠市产业结构相比之前有了较大改善,但相对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主导产业体系不明确,而且城镇的各种产业关系在横向上联系不紧密,产业对应的信息、人才、资金流通渠道闭塞。
(二) 蚌埠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合理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蚌埠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靠后(2013年GDP 1007.9亿,排名第九),城区经济实力偏弱,工业化水平偏低这也导致了城镇化水平较低。
(三) 人才匮乏,缺乏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离不开人才,当前面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农村转移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专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对创新型人才需要。
(四) 城镇功能尚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蚌埠多数小城镇只是作为简单的商品交换市场,功能的不完备限制了城镇的辐射作用。
新型城镇化下蚌埠市面临着新的问题——人的问题,确切的说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民问题。
五、农民意愿问题
城镇化中涉及农民问题较多,本文着重分析农民意愿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动
目前,蚌埠市的城乡统筹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单方面推动,对农民的意愿考虑不足,虽然没有出现“河南平坟”、“山东平度纵火”这样的极端事件,但不排除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与农民的矛盾激化的可能。调查走访中怀远县、淮上区中大多数农民对蚌埠城镇化持支持态度,但对于政府单方面的占用土地、宅基地存在异议,尤其是在补偿款方面。
(二)发展模式趋同,没有突出特色
蚌埠市的城镇化建设仍旧是照搬城市模式进行,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地域特色,城乡差距在发展中应该逐步缩小,但不应是没有特色一致趋同,在发展中应保留特色,在功能上互补,蚌埠市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中忽视了这种差异,进一步的,在城镇化中忽视了农村价值,没有尊重农村地域差异、文化习俗,这些使得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矛盾激化。
(三)农民就业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蚌埠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也一改往日脏、乱、差的局面,但农民就业问题并未处理好,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但其根本的生活技能仍是纯粹体力劳动,缺乏专业技能,不少农民只能外出打工,由此又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等,而政府忽视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农民就业问题没能得到较好解决。调查中不少乡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儿童、老人,部分地区赌博成风。
(四)农民诉求表达不畅,沟通机制尚需完善
一直以来农民在城镇化都是处于劣势,他们的利益诉求没能得到较好的反映,这往往导致农民的一些偏激行为,蚌埠市在推进城镇建设中也没有建立一种农民能充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长效机制。
六、應对措施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蚌埠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农民意愿问题的分析,本文给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做好统筹规划
蚌埠城镇化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城镇化建设中要立足蚌埠市情,完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协作关系,有关部门也要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措施,充分估计困难,做好应对突发形式的准备。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辐射网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以工兴镇,以商兴镇,以农稳镇的局面;二是充分发挥蚌埠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加快实现皖北商贸中心和物流重镇的目标;三是利用好合芜蚌自主创新重大机遇,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兴主导产业体系。
(三)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在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产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倍增效应,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四)城镇化发展中重视地域特色
蚌埠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不走千篇一律的老路,要走富于蚌埠特色的新路,城镇化是城乡的互补而非没有特色的趋同,在城镇化中充分尊重地域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
(五)完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更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形成一整套农民意愿表达机制,政府要让农民有话可说,意愿能得到合理表达,保障农民利益,避免对农民利益的损害,让农民真正在城镇化中收益。
七、结语
城镇化是未来几十年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蚌埠市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规律,重视农民的意愿,从农民视角,农民、农村、农业发展的角度来谋划城乡发展的路径,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最终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如林,丁元 基于农民视角的城乡统筹规划——从藁城农民意愿调查看农民城镇化诉求[J]城市规划 2012.04.09.
[2]殷红敏,班永飞 农民城镇化意愿与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贵州1796名农民的调研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28.
[3]马莹 蚌埠城镇化发展六十年——回顾与思考[J]市情研究 蚌埠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4]章锦涛 安徽蚌埠市城镇化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04.08.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注:本文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意愿分析——以蚌埠市为例,项目号:AH20131037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