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雅学
下面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家庭暴力案例咨询。再现这个案例的咨询过程,希望读者进行思考—什么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又是如何发生的?除了离婚,我们该如何用更为积极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中的男性(施暴者)用A代称,女性(受暴者)用B代称。该案例是一个咨询师同行介绍来的,求助者A是他的一个朋友。因为A的妻子要和他闹离婚,他希望通过朋友介绍一位咨询师,以挽留他的妻子。
夫妻俩结婚已经有三年了,三年的磨合期非但没有让他们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反而让他们走向了离婚的边缘。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一年前的一次吵架中,A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挥手打了妻子一巴掌,对方愣了一下,随即哭着跑进了里屋,这次争吵就此结束。在A睡了两天客厅,双方也冷战了两天后,A向妻子承认错误,要求重归于好,妻子B也原谅了A,两个人再次回到了如胶似漆的恩爱状态。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双方又因为一些小事儿而争吵起来。这一次,A的手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瞬间挥向了妻子的脸……夫妻开始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吵架—A动手打B—B哭着跑开—冷战数日—A道歉,B一开始不依不饶—最终,B原谅了A,夫妻重归于好。一段时间的恩爱平和的日子,让双方都感到重温蜜月般的幸福感,之后,再次吵架……
這次,妻子再也忍受不了丈夫动手打人的恶习,提出了离婚。其实,她不想离婚,她给了A一次机会,要求他去见一见心理医生。我的同行希望我能尽快见见他们夫妻俩,帮助他们挽救这段婚姻。但是,我没有急于这样做,我让这位同行先代为问对方,要求夫妻双方都有一个明确的回答。
第一个问题
对A:你有没有意识到你自己的行为是暴力?
对B: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配偶对你的行为是暴力?
一天后,对方回复了。A承认自己对妻子B实施了家庭暴力,并且再次表示愿意积极地解决问题。同时,B也承认,她的确遭遇到了家庭暴力。她过去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因为这会让她感到自己很不幸。
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家庭暴力”?不少施暴者谈起他为什么会打配偶时都会说,他怎么怎么样,所以我才打他的。我们会习惯于认为我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不少家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淡化了家庭暴力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它的存在。我们习惯于将这个行为当作“家丑”而不外扬,同时,自己也在内心中有意地回避它、否认它。然而,我们越是不敢正视它,就越是没有勇气去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
家庭暴力并不只发生在男性身上。虽然从表面上看,家庭里丈夫打妻子似乎更常见。但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个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家庭暴力行为并不对任何一个人免疫。
于是,我第一次约见了这对夫妻,本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咨询,我要求他们共同思考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你们是不是还想继续这样下去,任凭婚姻走向终结?
我告诉他们,这个问题回答“不”非常容易,但关键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
我这么做是为了让他们学会阻断家庭暴力的一个常见现象:“暴力循环”。很多家庭暴力行为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一次次被放过,一次次升级。
家暴行为干预专家认为,阻断暴力循环是解决这个家庭痼疾的关键,这是在第一次发生家庭暴力行为的时候就要做的。施暴者的道歉是可以接受的,受暴者也可以原谅对方,但是双方都必须共同讨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双方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应该如何解决,而不是以“算了,一切都过去了”的态度淡然处之。否则,言归于好后的“蜜月”只不过是掩盖心理障碍的假象。
我要求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做这些事情:
必须忍住其中至少一次动手。
觉察自己在忍住没有动手的那一刻自己的情绪。
双方都要对自己的感受作详细的记录。
这样的记录有两个作用:其一,家庭暴力行为其实是施暴者将愤怒等负性情绪付诸行动的表现。当我们被情绪左右行动的时候,往往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只有当我们克制住自己的行动,努力觉察自己的情绪时,才会发现,我们到底是被什么情绪调动着自己的打人行为,而这个情绪又是怎么产生的。
一周后,对方交来了这份作业。
A发现,这一周中有一次想要试图动手。原来,B是一个做事追求完美的女性,B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家后还会精心地做家务,将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干干净净。然而,A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男性,忙了一天回到家感觉很累,把外套脱下,一把扔开就躺倒在了沙发上。B一下子就生气了,“你又乱扔衣服,我刚打扫干净的,你这臭毛病怎么就改不过来?”A很无奈,只好拖着疲惫的身子把衣服捡起来,说了声“对不起,我累了,忘了。”没想到这个道歉又勾起了B的另一个话头:“累了?你上班累,我上班不累吗?我还得辛辛苦苦打扫卫生。你可倒好,衣服随手一丢就算完了。”之后的半个小时,B的嘴巴几乎就没有停过,而且越说问题越多—不按时回家、不洗脚上床、不讲卫生……把A说得几乎无一是处。听着B的唠叨,A的愤怒情绪和羞愧感觉开始逐渐升温。他觉得如果不打对方一巴掌,对方就停不下嘴。要是按照平时,他的巴掌早就上去了,但是在那一刻,他记住了我留的作业。他突然大吼一声:“你别说了!你知道你这么说我多难受吗?我都恨不得要动手了!”在那一刻,B愣住了,A也愣住了,因为当A这么说出来的时候,却没有动手打人,而B也停嘴了。
他们将这段事情记录了下来,在一周后带到了咨询室里。我对他们的这次努力提出表扬:“你们做得非常好!因为这一次没有打起来。A成功地控制住了情绪,B也觉察到了是什么点燃了自己的情绪。
第三个问题
自己是否可以作出改变?
一个巴掌拍不响,婚姻和家庭中的任何事情,都和两个人有关。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要容易得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寄托在对方身上,最终只会变成毫无意义的相互攻击。要想解决家暴问题,夫妻双方都必须共同树立这样一个信念—这是我的问题,为了这个家庭,我需要作出改变!
在很多家庭,暴力难以消除的原因是双方都拒绝改变。施暴者坚信只有通过拳头才能解决问题,而受暴者坚信对方不可改变,所以放弃了努力,要么为了孩子或其他的什么而逆来顺受,要么坚持离婚。但是从心理层面,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暴者,其实都是饱受心理困扰的。一般来讲,通过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可以解决好家庭问题,但是这需要双方共同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