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竹
【摘 要】 本文以民族精神的作用及当前形势引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这一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从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和内容,并就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保障做了概述。
【关键词】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精神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进取的精神支柱。如今,经济全球化、传媒网络化,国外隐性的文化入侵更为激烈,他们用网络、影视、扶持邪教组织和分裂势力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等。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1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化是“魂”,承载着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群体意识,是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一个民族的发展或复兴,必然包含着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因此,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培养民族精神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且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思想道德价值和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它的精华部分有着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发挥重要作用。
2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包括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在应试教育下,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欠缺,亟待提高,表现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匮乏。而人文素养的高低关系到人格的好坏、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等。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刚健有为、兼容并蓄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无论是国家强盛之时还是民族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全民族的斗志。
4 以“和合”的民族理念引导大学生爱好和平、团结统一
“和合”就是和谐、凝聚、团结,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的哲学、医学、政治、经济、文艺乃至日常的行为方式及风俗习惯中。“和合”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人与自身、他人、社会、宇宙,及国家与国家之间,诸如“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实生物”“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等。中国人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对于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5 培育重德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首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把传统道德中的宝贵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并加以合理利用,并本着德术并重的原则,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其次,要坚持培养、践履与弘扬并重的原则,使大学生确立稳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6.1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生命价值教育 旨在弘扬一个民族对于生命的价值观念,因为追求人的价值取向乃是生命意义的真正所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命质量及价值观念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是弘扬、创新民族精神的前提。
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的历程中感悟其意义:仁爱、忠孝、奉献等,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使自身的价值彰显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这才是“以人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6.2 开展情感教育,彰显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教育是一种精神成人教育,也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这是民族精神最基本的特征。民族情感是民族内部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来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要用中华民族情感精华来培育大学生良好品性,承续本民族情感历史的积淀,还要吸收世界各民族情感智慧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7 培养创新能力,弘扬时代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重中之重。我们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为创新提供人文素养的基础,以重德精神为创新提供精神动力,以情感教育为创新提供智慧支撑。
8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保障
为了使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达到实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网络四位一体的民族精神培育培育机制,采用社会合力,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弘扬民族精神。
其次,在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新时代青年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各高校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育人作用,让民族精神培育卓有成效;同时积极规划,借助专业课及第二课堂加大民族精神培育力度。
然后,要加强实践锻炼,必须把民族精神培育從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把理论知识转为社会实践,把内化于心的民族精神理念外化为传承民族精神的实际行动中。因此,要积极为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精神搭建实践平台,使大学生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传承、弘扬、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龚学增.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 王一涵.“中国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4):59-61.
[3] 李春.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路径探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