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刘雁南
刘芹的丰富经验给了我很大帮助,而不是所谓的“资源”。
钱就是钱,谁投都一样。我也做过5年的投行+PE,创业将近3年,认识很多投资人,不管是谁投我们了,我们要些什么样的帮助,牵线搭桥总能帮我们介绍。但Richard(刘芹)经历过这么多cycle(从开始到结束完整的投资周期)以后,在大的方向上帮助我很多,特别是管理上的问题。比如公司快速增长,第一波老員工未必适合B轮、C轮之后的增长曲线了,这种关系怎么处理?期权如何分配?怎样做好上市之前创始人之间利益的协调?投资人只有经验足够多,才有可能帮到你。
他作为一个投资人很知进退,不会干涉管理层的事情,只会提他的建议,至于怎么运用,看创始人的领悟。他跟我亦师亦友,他提供的最大帮助是能把创始人的格局打开、目光放远、心态调整好。
Richard也有投失败的案子,什么都见过,心态放松,能在比较超脱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判断。
在A轮的时候谈了好几个term(投资协议),实话实说,之前没怎么听说过晨兴。当时晨兴的一个人找到我,说雁南你跟我们的合伙人聊一下。
Richard这个人一点不关心现在网站有多少流量、多少注册投资人、多少机构合作,怎么获得资金,他care的是你认为P2P本质是什么,核心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说P2P的本质“是一个间接的融资手段”的话,他就会说你这些融资产品到底有什么优势?这些优势在你的商业模式上如何发挥?商业前景是怎么样的?他在本质性的问题上关注比较多。一旦他觉得我比较合格以后,很快就做了一个投资决定。
我是很喜欢晨兴的,Richard和程宇跟我聊得都非常好。程宇给我实际层面的帮助大一些,他刚刚升成合伙人,像导师一样给我一些具体指导。但我们A轮为什么选择了软银呢?是因为Richard当时对我们不是特别放心,说你创始人把团队建立起来了,公司有了一点点成绩,但没证明你能不能把一个更好的团队搭建在一起,是不是能deliver(实现)你所说的那些。所以Richard在没看清楚的时候,为了控制基金的风险,在各个方面提了一些要求。我们A轮选择了条件更为宽松的软银,但和晨兴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到我们想做B轮的时候,2013年底,我去找了程宇和Richard。我在A轮的时候把人家给拒绝了,理论上人家就不太愿意给你加料了——又不是缺项目投。但Richard跟程宇还是和我聊了,同时顶着压力投了。在腊月廿九(2014年1月29日)的时候他们给我打电话说开了电话会议,这个deal要做,你来把term的细节谈一谈。
我想刘芹压力的来自于:
1、内部肯定有反对声音,本来价格可以是现在的几分之一。
2、这公司从A轮到B轮,到底有什么变化?可能只是团队加了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值6倍的估值吗?肯定不值。
3、P2P的政策风险,在2014年初的时候还是没有解除,这么大笔,敢不敢投?投资有利网是刘芹投资金额最大的一次,超过小米C轮。
4、对于业务本身的判断,比如说P2P风控不靠谱,到底产生了多大价值,都要衡量。
我们B轮比A轮融资的估值高了好几倍,但是公司的基本面三四个月内产生不了多大变化,我们是又往前走了一步,但这不是公司估值上升的基础——更多可能是因为市场在推动,很多风投在抢。这时候作为投资者,面对相似的公司前景(和几个月前相比)、差不多的基本面、A轮时能以更低价格获得一样股份比例,还做了一个投资决定,一把搏了这么多钱,这种胸怀让我感触很深。这个事儿一做完我就知道我们可以一直一起做下去了。
我们和刘芹交易deal(成交)的时候有出价更高的VC,但我觉得刘芹是创业导师,能给我们团队的帮助更大。融资最后是为了上市,是为了deliver value(实现价值),A轮、B轮多融个20%也没什么用,这钱又不能分了。
投资人本就精明,Richard又是这里边的人精。很多人说Richard的投资判断靠雷军,我稍微有点不同意,比如雷军失败的一些案子他怎么都没投?比如说凡客。小米A轮先找的刘芹,那B轮刘芹怎么没跟?因为B轮前景又不是很清楚了。C轮的时候前景好很多了,刘芹就一把投了很多。人家是有选择的。
——采访 整理/ 本刊记者 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