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集群建筑”设计概念在中国的建筑界逐渐的被人们所熟知,政府以及建筑师或艺术家对这这种建筑事件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度。引发了我们对“集群建筑”热点现象背后,回归本质的思考。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其原因,并对中国当前的建筑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集群建筑 设计模式 消费文化
一、绪 论
近些年来,“集群建筑”这一概念和集群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事件与文化现象,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实践的热度。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支文军在《时代建筑》中所提出的,在同一场地由建筑师或艺术家来完成的多个项目组合的建筑群体。这样,“集群建筑”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同时,设计作品具有创新性,并且组合的建筑群体也体现着多样性。拥有这些特点的“集群建筑”,聚集着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们的“明星效应”和市场的号召力下,使其成为一个兴起的建筑现象,并逐渐成为政府或开发商谋取更多利润的宣传噱头。如何能够发扬这种新兴建筑设计的创新模式,能够广泛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并且取得价值的最大化。这就引发了我们对“集群建筑”热点现象背后,其本质作为一种集群设计模式的思考。而本文所探究的则是作为公共休闲场所的项目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能否发挥着作用。以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为例,分析探讨。
二、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兴盛与衰败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项目开始于2004年,这是一次地方政府与建筑师、艺术家共同努力设计建造的成果。公园集城防工程、建筑艺术展示于一体,有建筑单体17座,由来自7个国家的21位建筑师设计,是中外设计师探索、创新的一批概念性建筑群。项目建成以后,这个作为城市公园的公共设施,迎来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17个小型建筑设计前卫,造型独特,风格迥异,以点状散布在狭长的场地上,由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尺度足够大,每一座造型不一的建筑矗立在一起,并不会造成视觉上秩序的混乱。是当代集群设计案例中完成度较好、较早投入运营的项目之一。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在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利用率却不高,由于交通区位相对偏远,配套设施不全以及管理人员缺乏等多种原因,园区杂草丛生,部分建筑开始衰败破损。2009 年初,金华市的一位普通网友“4612”在“新金华论坛”以“鸟巢设计师为何在金华受冷落”为题发贴,此文引起了一些大众媒体及建筑专业媒体的注意,引发了城市建筑设计与现实环境的融合、管理维护、民众接受等诸多问题的广泛讨论。而在2012年的4月18日的新闻《1+1》中也有着标题为:“奢侈的‘荒园”的报道。
三、集群建筑兴起的原因
集群建筑作为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文化现象,不仅受建筑学自身变化的影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研究当代集群设计现象产生的深层动力机制,首先对当前中国社会整体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世纪之交的中国,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经济建筑的高速发展,改革力度的剧烈,建筑领域也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首先是空前的建设高潮,继而是经济体制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性的语境下,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并在世界环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设计机构涌入中国市场,各式各样的现代主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建成后得到的褒贬却不一。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中国建筑界具有历史性意义。“集群建筑”就是在这样一种处于各种变化下的复杂背景之中诞生的。
但是,同时集群建筑在中国也产生了异化,结合中国的大的消费环境,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商品化。在消费主义的环境下,商品的符号性,决定了针对特定人群的集群建筑,是以这些群体的符号消费习惯为前提的。由于知名建筑师的“明星效应”使得集群建筑的附加值得以增加,而这些附加值更多的是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层次与品味相关的一种保证。市场愿意为这一类建筑商品付出更高的代价。但商品住宅的批量化决定了每一座建筑物都不可能具有唯一性,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发商必然会最大程度的赚取设计附加值。于是在一些建筑项目中,都采取一些变通,但是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复制,缺少建筑与环境场地之间的契合关系。如“长城脚下的公社”二期“石头沟”对“核桃沟”采取了有选择的克隆。
观光化。现代旅游业是一种“体验经济”的产品,而人造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无疑是这一新经济模式的消费品。开发者通过营造包装建筑环境,达到合理的配套规划,让观光者在视觉上得到舒适,进而产生消费,一切都服从资本运作的逻辑。于是就有 相当多的集群设计在选址体现出强烈的与风景名胜区优势结合的倾向。
概念化。伴随着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商品的使用和交换价值越来越多地被“符号价值”所替代。“打造”、“包装”等具有深刻的消费主义特征的营销行为,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制造“概念化”的事件。集群设计活动由于有著名建筑师以及众多文化人的参与,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品味,吸引了大众传媒的注意。这种事件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满足了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消费文化的需求。这种“温室”一般的设计条件,既带来了业界对集群设计学术成果的高度期待,也引发了一定的批判和反思。
四、反 思
相比较中国其它的“集群建筑”项目来说,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项目是失败的,这些建筑的设计者都是国内外大名鼎鼎的人物,应该不存在设计上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些建筑遭遇到如此的下场?
消费主义颠覆了社会结构,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的冲击,导致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消费主义与媒体时代的共谋,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秀”时代。在这种消费狂潮下,艺术也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商品,艺术创作需要迎合市场的要求才能够被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带有“明星”标签建筑师和其创造的的建筑,是消费主义文化产业中的必然产物,在大众媒体的大肆宣传之下,这种“明星效应”的建筑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市场价值。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或者是艺术家更加的卖力投入到这样的“秀”场中,同时。政府部门积极响应文化建设的口号,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去建设文化事业,这就给艺术家们做实验提供了绝佳的温床。艺术家一般会很少去考虑规划问题而去约束自己构思的设计以及成本等。于是乎,各式各样的实验场所,建成以后的作用如同展览会一样,在观看结束后,其目的也就达到。一个大的项目,不能仅仅的作为一个展览来使用,这样浪费资源与一直坚持的绿色设计以及生态设计是相违背的。从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目前残败的状况,不难看出当初的辉煌。而这样的辉煌却是如此的触目惊心。
五、结 语
在中国当代建筑学理论体系中,“实验性”、“先锋性”等建筑批评术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表述,从而导致它们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定位不是很明确。而对于实验性建筑或者是先锋性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也是各抒己见,不能统一。而就目前已经建成的集群建筑设计项目来说,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以及所需要的带有理想化的设计条件,这与政府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而从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荒废的现状不免要对集群建筑的“社会性失重”的问题提出质疑。这种理想化的设计条件,无疑是漠视了社会性需求,并不具备现实意义与存在价值。而我们的社会不能放纵助长这样的风气。在艺术的实验性和社会性的矛盾上,我们需要深思,需要的是怎样去改变并更好的为人民去服务才好。
参考文献:
[1]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 支文军, 徐千里.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3] 周正楠.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 蔡瑜.中国当代建筑集群设计现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2006
[5] 吴江雄.“集群建筑”现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学, 2006
[6] 支文军.集群建筑设计[J].时代建筑, 2006(01)
[7] 余秋荣.金华建筑艺术公园[J].时代建筑 2006(01)
[8] 张轶伟.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现象研究——十年的建筑历程[D].深圳大学建筑学,2012
作者简介:
王庭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