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漆画创作的变化性非常大,即使前期的工序跟自己的画稿相吻合,在制作的途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变,可能会出现比原来画稿更好的方法,程序上的改变也会导致色彩、机理、图形等跟预想的不一样,甚至与创作者所预想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是漆画的特色,同时也会成为导致漆画不能快速跟进大美术步伐的绊脚石。
关键词:漆画 不可预期性 突变性
漆画的制作过程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它往往会打破预期,出现突变。作为初学者,总会想着要用什么样的肌理、技法画出什么样的效果。事实证明,在初学阶段,应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尤其是在作画过程中,对于漆画产生的非预期效果要加以利用学习。
由于漆画创作的变化性非常大,即使前期的工序跟自己的画稿相吻合,在制作的途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变,可能会出现比原来画稿更好的方法,程序上的改变也会导致色彩、机理、图形等跟预想的不一样,甚至与创作者所预想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是漆画的特色,同时也会成为导致漆画不能快速跟进大美术步伐的绊脚石。
如图1,这幅作品本身是没有具体图形的,图底是作为练习而随意镶嵌的蛋壳,蛋壳上刮满了色灰,这些色灰是作其它画时余留下的,并不是刻意选用的。刮完的效果又脏又丑,之后丢弃在一旁许久。巧合间被沙子打磨出来,其效果让人大吃一惊,画面呈现出梦幻的色彩,似海,似夕阳,色彩相间恰到好处,画面中蓝色中隐约有红色、紫色;色彩的渐变并不刻意,画面的各个细节都可以经过推敲。而这个结果不是我们所预计好的,它的不可预期性往往会给我惊喜,当然,也不可避免失望,这个过程是值得长期学习的。另一幅灰料作品《曲调》(如图2),作品的图形是大白菜与各种植物的打散重构,这些植物该如何表现呢?用什么技法?如何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完成这幅作品?一个声音传来:为何一定要把它当做植物来绘画呢?它可以是一个媒介,可以借用这个媒介来表现色彩!随即做出决定,用“变涂”技法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在髹漆未干时,给予随意的、有规律的、富于变化的自然肌理、纹样。这幅作品多用起纹变涂,即各种自然形态之物,包括诸如豆粒,谷粒,沙粒,棕丝,树皮,花叶等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做出不同效果肌理。肌理是有刻意和随意之分的,变涂也有多层次色彩,因此也就不知道最后打磨出来的会是什么效果,你并不清楚有什么色彩和肌理出现,感觉像是撞大运。当变涂第一层完成时就出现了变化,有的说像田园,像大山,但仿佛比田园更生动,比大山更有气势。这中途的变化,由植物演变到各种形象,是原本不可预想的,原本想以植物本身的色彩来绘画,这却禁锢了我的绘画思想,没联想到大自然的色彩本身就多,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取舍。顿悟,大肆用色,放开了画。令人想不到的是,最后不单纯是植物,还有山,有牛羊,有人家,这幅作品不仅色彩放松大胆,构图也很成功。放松的曲线,与直线相错,音乐般的旋律在画中跳跃。“无心”却画出了“有心”,正如陈恩深教授《漆画之思》一书中提到:“无心”是做纯粹艺术的前提,心念只是关于艺术、关于美、关于纯然意境,而舍其成功与否。当你放开了作画,心中无挂无碍,生花之笔如蚂蚁上树般铺满全画。随意又相容,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恰好应了一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漆画语言中,包括蛋壳语言,灰料语言,作画者往往将蛋壳与灰料分开,比如,全蛋壳,全灰料,或者各参有少量。那么,当蛋壳与灰料融合,不把彼此的界限分得那么清楚,那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结果呢?(如图3)蛋壳镶嵌在灰料上,跟以往不同的是,在灰料未干时压入蛋壳,使灰料将蛋壳托住,蛋壳缝隙间会有凸出的灰料。这种从未尝试过的技法我还是有些置疑和担心。当老师说到用这种方式大刀阔斧的作画时,我是很怀疑的,心想,这样粗狂的方式能做出好的效果吗?会不会太粗糙了,而且没有具体的稿子,任凭自己随意镶嵌蛋壳,带着各种置疑,一片片蛋壳,一丝丝裂痕在木板上铺陈开来,奇怪的是,肌理越做越随意,越来越有意思,出现了各种形状,好的肌理效果为接下来的惊喜奠定了基础,当你“边走边看”也许不用走到预计的地方就可以完美收工。当蛋壳镶嵌完成以后,待干后,调合出与蛋壳颜色相近的色灰,覆盖在蛋壳上,灰料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灰料干后再进行打磨,由于天气原因不易干透,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决定提前打磨,心底做好最坏的打算,可能会废掉这幅画。因为没干,打磨过程中产生灰黑色的泥灰,起初磨出黑色时,觉得糟糕透了,在干净的画面出现了黑色,可是没想到这黑色却帮了我(如图4),灰黑色的颜色不算深,但在画面中充当重色,使画面显得更稳重,虽然这一层只是图底,图底的成功为下一步图形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图底经过打磨,蛋壳镶嵌的白隐约透露出来,如梦幻一般。灰料的颜色与蛋壳颜色相近,灰料与蛋壳融合恰到好处。再根据图底的走势,选择与底相契合的图形。这里谈到了图形与图底,也就是图形与媒介的关系,图形即图,媒介即底,在漆画中变涂,里面存在符合与不符合。变涂中图形易弱化,图底关系不易明确。图形与漆语言的融合问题是漆画的关键,图形始终是灵魂,同时漆画语言的媒介其实也是重要的图形(隐图)。由于这幅作品底的成功完成,对图形的选择也就容易多了。根据图形的走势选出画稿,画稿中长短直线与曲线对比,点、线、面结合,图形的走势与底相契合。当图形镶嵌蛋壳后,刮上色灰,经打磨,用水彩的方法淡淡作色,按照常规做法,接下来应该还需要继续作色打磨,可老师见过后说,可以停笔,他说:“一幅好的作品,不是一定按计划按规矩一点不变,漆画在作画过程中有各种突发情况,当走到一步,突然发现好的效果就要收住,不是每一张作品都要走到最后一步。”就如这幅作品,高雅的色彩,灰料将蛋壳的白隐藏,若有若无,如梦幻一般,如果继续作色可能破坏其本身的画味。这幅画当图底做完的时候,中途黑色的出现是画面的一种不可预期性,这种突变也造成了画面最后效果的不可预期,这种画面效果在我们积累过程中会经常遇见,而现代漆画的不可预期性是掌控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偶发性因素会对画面整体产生影响,所以,要在宏观的意境基本得到预期实现的同时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随处都隐藏着突变的美学价值,天人合一的状态是漆画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蛋壳可以砸出偶然的弦外之音,研磨时可以磨出言外之意。尊重偶然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作品来说无疑是上天最好的赏赐。比如说:打磨时磨多磨少、研磨部位不同,最终所产生的画面效果都有差异。
“天在内,人在外”是庄子的一句话,很贴切地与漆画的不可预期相呼应。
漆画创作中,充满期待和担心。作为一个创作较成熟的艺术家,抛开即兴等因素,几乎在创作之前就能预料到作品完成后的大概效果。可是漆画就不同了,它的不可预见性可能为掌控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对于初学者, 往往会因打破了其内心的预期效果而苦恼衍生。这是对绘画整体性把握能力的缺失,忽视了画面所营造的整体观念的结果。反之较成熟的作者,情况往往比较乐观。漆画创作的源——画稿(如图5),这幅漆画稿也是偶发出现的,从画稿瓶颈中突然找到方法,“撕纸”,将原有的稿子打破重组,按着色稿一步作画,突发情况又出现了,将色稿和黑白稿相比较时,黑白稿更胜一筹,弃色稿换方法。可是,当画面肌理做完后,之前的决定又否定了,还是色稿好,当画面作色后,效果迟迟不能达到色稿效果,此时就只能根据画面需要来作色,丰富画面,谁都没想到画面最后效果与预期的效果如此不一样,中途各种突变的情况,促使了画面的改变,这说明漆画在各个层次都有可能产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预期的,那效果也是不可预期的,好与坏都是不可预期的,创作者会因喜不自胜而手舞足蹈,也会产生怨恨、懊恼、愤怒甚至悲痛的情绪,因漆画是天和人的巧妙结合,可谓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 陈恩深.漆画之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思宇,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漆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