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合理的运用

2014-04-29 23:42冯慧军
东方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合理使用新闻

冯慧军

【摘要】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人物同期声因其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而越来越受到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的重视。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电视新闻报道都应有人物同期声。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人物同期声,采用人物同期声对新闻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关键词】新闻;人物同期声;合理使用

电视新闻有别于其他媒体新闻。①其原因在于电视新闻除了文字叙述新闻事件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声音、画面等电视元素向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近些年,随着电视新闻的日臻成熟,业内人士对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也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在电视新闻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所有优势中,人物同期声的应用可以说是电视新闻的“独角戏”,有了它,受众会更加清楚地、直观地接受新闻事件,更加真切地感受新闻现场。那么,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的运用一定要科学合理、恰到好处,避免粗制滥造,反之就会本末倒置。

同期声,即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采访者、被采访者或采访现场的声音。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忽视使用同期声的问题。

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新闻采编人员缺乏精品意识,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和惰性作怪。一方面,现场记者懒得去采访、采集同期声,甚至有的记者使用摄像机根本就没带话筒。更有甚者,有的话筒不打开,采集的素材全是哑片,丰富的现场信息被大量丢失,只采回无声的画面,致使后期编辑想用同期声是“巧妇难为无无米之炊”;另一方面,是编辑制作人员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嫌麻烦,图省事,只输入画面,不输入音频,致使同期聲在最后一个环节被甩掉。

以下就我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的运用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错误用法,供大家参考。③

一、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与文稿内容重复。

为什么要把这个错误用法提到前面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我们应用电视人物同期声的时候这个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记者或是刚刚从是电视新闻的“新人”,往往把握不住人物同期声的运用,有的在文稿中已经叙述和交代的新闻事实,又通过新闻当事人在同期声里重复叙述一遍。这样的同期声运用让人看了乏味,更有画蛇添足之感。

二、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运用过长。

这一点无论是新老电视新闻记者都会经常犯的“毛病”。有的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长达一分钟左右,如果再加上采访对象话语不明确就给人以拖沓冗长的感觉。这样一来,就显得新闻结构不紧凑。受众当然要拿起遥控器换了频道。

三、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运用过多。

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一个电视消息里,用了四五个人物同期声,此说完彼说,彼说后又他说,可谓是“车轱辘话来回转”。真正验证了一句话,那就是“时间不够,同期声来凑”。这时的同期声运用也就成了填充时间的“鸡肋”了。

重视运用同期声,对做好电视新闻报道是至关重要的。

(一)同期声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提高可信度,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电视作为视听双通道的媒介,它的优势在于对新闻现场的传真纪实性(包括图像、声音等)。如果观众看到的是拖拉机行驶的镜头而看不到它轰隆隆的响声,观众看到的是战场的画面而听不到枪炮声、炮炸声,像无声电影,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现场感就会被明显削弱。相反,让观众在看到画面、听到解说时也能听到清晰的背景声,在适当的地方,恰如其分地运用现场效果声,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则会大大增强新闻的真实感。④

(二)同期声的使用能够烘托气氛,强化报道主题,是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灵活、主动,从而增强其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没有现场采访同期声或现场效果的电视新闻容易使观众感到厌倦,以致兴趣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报道活起来,调动观众注意力的方法的及时、恰当地运用同期声采访或效果声。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农机下乡》揭露了某农机部门在下乡过程中搞形式主义的问题,作品在开头仅有一句解说词——省农机今天举行农机下乡活动——之后就接上一句省机械厅厅长的同期声:“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后的农机送到农民家中。”一开始运动同期声的目的就是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让农机部门的“言谈”与他们后面的“举止”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路上走了三个小时,在农村呆了不到一个小时,一台农机也没有卖出。而当一位组织者指点记者找到一位正在点钱“买车”的农民时,这位农民的同期声又有力的抨击了农机部门弄虚作假、摆架子、放空炮的丑陋行为:“我是半月前买的,这次他们特意让我来参加一下这次活动。”

恰当的同期声往往比解说更吸引人,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它与解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他能把事件现场的气氛、人物的气质、情绪、性格特点等诸多信息传达给观众。生动的立体感的表现可以使观众受到感染,直接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感情,引导观众同步接受一种“现实体验”。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98抗洪系列报道》的第一集《九江大堤决口封堵成功》,就在片子的最后使用了一段中热闹欢呼的现场效果声,直观地表现了大堤合龙之后,广大指挥员万分喜悦的情景,其情其景也使一直为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揪心的观众在心中石头落地的同时,衷心为他们祝贺,分享他们战胜洪灾的快乐。

(三)同期采访可以证实解说的内容,也可以以其所长弥补电视画面在某些方面先天不足。

就现场采访同期声玉解说词的关系来讲,至少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同期采访是对解说的新闻事实的进一步证实。对于解说的新闻事实来说,同期声采访可以说是“人证”,当事人站出来说明,证实解说词提及的内容,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例如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农民办起了整地公司》,其中有这样一段解说:“前两年青龙峪也搞过荒山拍卖,却是几十块钱一亩地也无人问津。”有些观众听到这里很可能就会发问:这么低的价格真的无人问津吗?令人难以相信。记着专门在这阶段解说之后接上采访一位农民的同期声;“那时候不行,价钱低却没法种。”村支部书记进一步解释:“我们这里大多是荒山、荒沟、薄地、小地,浇不上水,上不去产量,农民不愿意投资,不愿意承包,没有那个经济力量。”这样就让观众不能不信服。

另一种是凉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电视报道过程中有很多新闻事实是无法用镜头来表现的,如已经发生过的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交通、天气等原因无法到达的现场,一些道理及思想观点等等。这时候,采用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者的同期声就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达到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正确合理的使用人物同期声能提高报道的新闻权威性

(一)是在需要负载过去的形象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还原”新闻素材。

众所周知,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等其它媒体,其画面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情景。人物同期声有似于报纸、广播中对过往事件的书面或口头的描述?穴广播有时也用同期声?雪。其作用在于弥补人物事件难以用画面再现的缺陷。例如,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专题片《“麦德龙”冲击波》,记者采访了10多个人物,其中包括无锡商界经理?穴老板?雪、商场的主管、伙计、保安员,以及客户、市民等。这些当事人的现身诉说,将过去的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起来,使观众在看到今天的图像中又想象重构过去的时空,造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响。特别是无锡长发商城常务副总经理吴天明发自肺腑的声音,一下子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他说:“‘麦德龙进入无锡,当时我们很有抵触情绪……。但是,它有独到的先进的管理办法。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学先进、赶先进……。”这一讲话,形象地反映了无锡商界面对挑战,从犹豫消极到调整思路、积极应战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商业流通领域中改革的新动态。但是,如果把这一人物同期声改用解说词,让播音员配音,效果就会大加折扣。因为人物同期声未经任何轉述或加工,其真实性和说服力自然强些。⑤

(二)是在展示人物的个性特点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劳动力市场有个戚大姐》,介绍了戚秀玉四年共为一万多名下岗和失业职工找到工作的事迹。戚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单位理解了下岗职工的难处和国家的再就业政策,多接受一些下岗职工,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儿。”观众听了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看到戚大姐和颜的神情,不仅会了解这位被誉为“职业指导师”的情怀,而且容易被其一言一行所打动。至于采访那些失业职工,被采访者面对观众,与受众直接交流,加上现场的背景衬托,使人真正感受到戚大姐这位大连再就业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三)是在向受众介绍有关情况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将记者、编辑的主观倾向客观化。

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邯钢跨地区兼并部属企业舞钢》,邯钢集团董事长刘汉章介绍说:“兼并联合以后,邯钢的钢板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到120万吨。在中国能够生产100万吨规模的,而且能够生产各种多样品种的钢板的,我看中国是第一家。”这一人物同期声在弥补画面传播局限的同时,中间又插了生产车间的全景近景画面。同期声与现实画面的有机结合,为受众显示了一幅幅发展前景。试想,如果没有人物的现场介绍,再好的画面也无法传递这尚未完成、还须努力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人物同期声,既有助于烘托报道现场的真实氛围,又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权威性。

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特殊作用

记者没有看到,没有拍到,或者追诉 的东西要用人物同期声来进行说明。一些新闻事件稍纵即逝,当记者到达新闻现场时,新闻事件已经结束。那么,如何让受众了解到新闻事实呢?就得采用人物同期声的方式加以解决。比如,火灾、车祸等等的突发事件,都是可以采用人物同期声的方式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

一、电视镜头没有记录下来的。这一点看起来和前面的有些重复,实质上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闻事件即使是新闻记者及时地赶到现场,因为种种原因也不能用镜头记录下事件经过,这时就可以用人物同期声来弥补。例如:一些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故的发生,记者就根本不让到现场或者离现场很远。

二、电视新闻的本身要求。新闻事件如何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体现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这一点也是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运用的重要因素。采访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事件,当事人、围观的人都会主动“站出来”说话,这时,作为记者千万不要怕麻烦,要主动采访这些人员,后期制作时才能精准地、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

三、形象的新闻、抽象的东西,无法用电视语言描述,而且配不上适当的画面的新闻要运用人物同期声。像一些科技成果的发布,普通的受众是听不懂也看不明白其中深奥的科学道理的,那就只有通过专业人士的解释了。这里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科学的东西在解释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深入浅出,让科学道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当然,强调同期声的作用,并不是说每篇新闻报道都必须有同期声,有的新闻报道只用解说就能说的很清楚,又干净利落,同期采访可要可不要,就不必画蛇添足了。但是应当强调,即使不用同期采访了,除了个别的片子(如现场噪音大、图片报道等)外。背景声都是应当有的,只是要控制好音量的大小比例,背景声不能过大。如果淹没解说,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总之,电视新闻人物同期声的运用领域是很广阔的,在新闻采访中一定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不应套用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能使同期声与整个片子浑然一体,成为片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魅力,充分显示出电视新闻的特色,就是成功的运用。

参考文献:

①《同期声的魅力》《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0年第03期,作者:王纪言

②《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的不足与对策》《声屏世界》2003年第02期,作者:俞红军

③《浅析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山东视听(山东广播电视学校学报)》2005第04期,作者:董学联

④《叙事时间与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02期,作者:田茹

⑤《试述电视新闻节目中同期声的处理》

猜你喜欢
合理使用新闻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室外艺术品原作者署名权的行使规则案例分析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浅析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进行高中政治教学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