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基本经验

2014-04-29 19:36金涛
理论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金涛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主席根据中国实际发展状况,在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实践发展的相结合。作为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经济发展、政治教育中,必须正确掌握科学内涵,在明确难点的同时,深化实践探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07 — 02

一、引言

历史的进步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抗争、经过交锋、经过流血……就像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历史的变迁也是浪打码头,发出许多喧嚣之声。并非真的有那么多猛士敢于去直面惨淡的人生,更何况有可能是流血百丈的变革之路?从清王朝被推翻以来,中华大地的子女们无不探索着这片土地的出路,他们摸索着,他们在黑暗里借助来自古代、来自近邻、来自大西洋的对岸的幽光,想要发现哪怕微弱的曙光。

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变革呼喊声响彻云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却苦于力量微薄,无产阶级空有力量却不知路在何方。青天不晴朗,愁云漫山野。历史是注定以循环的、上升的姿态前进的。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塑英雄,改变好像是一夜春风来,但其实不过是润物细无声的必然产物罢了。

是的,正当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正茫然无措之时,来自西方莱茵河上的冷风送来了黎明的希望之光——马克思主义。在此之前,无论是改良派还是唯心派其实都构想过未来社会的蓝图,都曾经试过用不同的药方来治贫病交加的泱泱大国。只是,无论是西方施行已久的宪政体制还是知识分子念念不完的无政府主义,都未能有所裨益。然而,最早有李大釗扛起大旗的马克思主义,却给中国带来了一股清爽的微风,指出了一条或许有点崎岖,但最后必定胜利的道路。救亡图存、再度复兴、实现富强的三目标似乎不再遥远。且不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偶然之事还是必然之果,它的确给华夏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

在德国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形态。它吸取和改造了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最为精华的思想、最为有价值的文化,是人类发展衍生出的优秀成果的必然继承者。虽然它在欧洲产生,但是经过实践证明,它与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互通性,毫不夸张地说,能和一切历史文明相适应。诚然,该主义奠基人虽然没有提出民族化、时代化的要求或者说是理念,但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就要求了这两种思想。

首先,我们仔细考察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便知其中的隐含性要求。恩格斯在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时,就强调了其特殊性,换言之,强调了它和某一个民族或者说是特定时代的特定的发展阶段是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由此可知,本文所说的理论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和特定的民族、时代语境相割裂。以时代为单位的话,我们知道,时代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其特定的理论思维、主流宣传的思维、但无论从何种方面来看,都是那个时代下、特定环境、语境、人物、统治者、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产物。这么多因素相互博弈和斗争,并非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呈现一种复杂的正态分布,以一种类似格式塔的综合面貌呈现出来的。断章取义本就不可取,引而为据更是错上加错。倘若我们未经考察、没有结合具体情况、没有参考特定时代特点便直接印证马恩著作,这无疑是不负责任的,更不必说,通过其著作来认识和解决眼前发生的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总而言之,民族化和时代化并不是某些学者为了凑字数、或是宣传机构突出自身独创性而存在的专业术语,而是本理论的本质,它不是用来镀金的舶来品,相反,是与生俱来的内化气质。

其次,我们考察马恩著作有关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更是突出、强调了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马恩理论最早的关注点聚焦于资产阶级掌权国家、将视线落在发达国家中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解放运动在诸多欧洲资本主义不那么发达的国家和亚非经济发展滞后国家的兴起、开展、延伸,马恩的视野也逐渐开阔,不再局限于欧洲大陆之内,他们望向远方,将研究范围再扩大,把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直至晚年,在马恩了解到东方诸国的社会发展史以及在冷冽的西伯利亚平原上的民族史后,越发强调了社会发展道路应该把独特性和普遍性相结合。马恩理论的确是济世良药,但不是立竿见影的强心针,各国的制度、风俗、传统都是不可变量因素。卡夫丁峡谷或许能跨越资本主义实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其传播到太平洋西岸之后,不可避免地和华夏大地的悠远历史相结合。那些前人或许早已预见到,这个改变世界的认识工具即将为中国提供强有力理论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自鸦片战争,列强用舰船利器打败清政府后,我国日趋衰落,签条约、赔白银、割土地、失主权,直至被列强瓜分。但翻开历史画卷,我们依然能看见这个国家的人民前仆后继、无畏艰险、不怕牺牲地振兴中华的道路上下求索。十月革命胜利打响社会主义第一枪,就像惊蛰一般,那些茫然的先进分子开始觉醒。中俄相似,国家命运纵然有所不同,但并非不能借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成了一股潮流,在中国革命里掀起滔天巨浪。

中共成立是中国工人首次运用新理论武器的成果,可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也是那些先进分子为救亡复兴富强所付出的血泪。推倒三座大山、改变国家贫弱的旧面貌、实现全面复兴无疑是所有华夏子孙的心愿,但实现它,却离不开理论和现实结合。理论是指导原则,亦是思想方法。当然人和思想一旦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便会难以自拔。诚然,我们在走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许多问题、犯过许多问题,但是依然被我们一一克服,直至今日。

中共九十年历史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多灾多难。走过三个30年,我们大概能用中共成立、建国、1978几个关键词给中国化历程粗粗地划分三个时期:

(一)首个三十年

新民主革命是最初的里程碑。在此阶段内,我党面对着国内外的压力。反动力量的绝对优势,武装力量的相对弱小,战备技术人员等革命资源的缺乏,就连斗争环境也因为长期盘踞农村,而更显艰辛。一颗颗拳拳的报国心,面对的可是如狼似虎的野心和日夜不停的斗争。其时,尚处年幼的中共面对诸多乱如麻、硬若石的問题都还没有十足的能力来认识、把握、解决。因此,大革命后期直至土地革命前期遭受巨大打击。

如今,我们再度回顾往事,1935年的一月无疑是最值得铭记的转折点,岌岌可危的革命形式开始逆转,此后的十年,在苦涩的失败上进行分析、总结,站在了更高的历史高度、以更广的世界视野来看待革命形式,从形形色色的革命、起义、战争中总结出规律,从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现象下抓住核心的线索,实现理论中国化的一次飞跃。

(二)第二个三十年

在建国至78年期间内,中共党人见过彩虹,尝过风雨。诚然,我们可以夸耀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制度革命的胜利,我们可以为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洋洋自得,甚至那些闪着智慧光芒的理论成果也能被写进教科书,为人传诵、铭记。但不应否认,探索之路上的那些过失也不该湮灭在历史的车辙之下,随着纸张的发黄而被人们遗忘。明进实退的大跃进,轰轰烈烈、无疾而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断探索、贻害无穷的文革……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随时警醒自己、警醒中共党人、警醒国家的鲜血淋漓的例子。

人人都盼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理论家们也跃跃欲试,但是无论什么变革,理应建立在认清当下的情况下。国家内部稳定(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坚实物质基础、实践基础、老干部的复用都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燃料和动力。

(三)第三个十年

经过一个甲子的探索和建设,1978的中国可以说是建国后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时期。在改换门庭还是继续社会主义的分岔口,我们并没有选择千疮百孔、弊病百出的资本主义,而是选择探索的新路径。弃绝两个凡是、转变工作重心、首启改革开放……一个个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开始实施。整个中华大地开始焕发新生的光彩。

需知春天亦有惊雷,上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使对峙已久的两极格局瓦解,东欧剧变带来的动荡亦使社会主义国家嗅到不同寻常的味道,加之国内政治风波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开始为人所质疑。然而,1992年在南方的那场讲话解答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那些问题。党和国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触碰历史的脉络,感受时代的呼吸,我们不难发现,这90年来里的甜美果实都是因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命题的结果。那些风吹雨大、电闪雷鸣不过是使这颗果实更加的甜美罢了。

四、基本经验

马恩理论并非闭门造车的书斋学问,它是建立在无数群众的一次次斗争、反复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批判的理论武器无法代替对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唯有物质力量进行摧毁;但空虚的理论一旦掌握群众,也会成为物质力量。众所周知,我国地广人多,实行的是全名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但理论的大众化、普及化和学术的专业化毕高飞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旦我们群众也能了解、掌握理论,并指导实践。那么我们通往最终胜利的可能性便再大上一分。

归根结底,理论还是属于意识形态,充满形而上的空泛之感。但是一旦结合实践经验,却能爆发出不亚于原子弹的威力。一种理论在九十年的风雨兼程,依然能在华夏大地上长盛不衰,自然是有其原因和道理。存在即是自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浅谈几点基本经验:

(一)科学对待

以何种姿态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党的重中之重。所谓的科学对待在态度上主要是指:坚信但不迷信;以其为指南,却不教条遵循;以发展眼光看。中国化的过程不是喊口号过程,不是照搬、因循守旧的过程,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通俗地说,要将其基本原则、根本精神解构、嚼碎、分离肢解,仔细的品味其中的内涵和韵味。剥皮去骨是首要之举,关键在于如何站在正确的立场、如何用与时俱进的观点、因地制宜的方法剖析问题。

(二)立足国情

我炎黄子孙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数千年,每条江河都有不同流动方式,每座青山都有它的巍峨姿态,每支红梅都有她绽放光彩,更何况是人?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气质、风骨、血肉,即使历史上的确存在着一对地理位置相似的国家,但是它们所经历的风雨和各自命运必然有所不同。世上没有哪两片树叶是一致的,国家诚如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发展国家必须结合国家实际,而不是不能想当然的进行学习。

(三)继承兼顾创新

继承和创新应实现有机结合而不是无厘头的拼凑,更不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整个过程是应实现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统的精华与时代的新气息在某种情况下必谈会有某种程度的交锋、互斥、发展以及融合,将二者结合,有利形成富有中国特色、作风、气派的基本经验。实现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的再度发展。

五、结语

白驹过隙,时间从来不等人,我们只有把握住时间、机会,才能时代的巨浪中做一个弄潮儿。没有人生下来就会泅水,国家的发展亦是如此,关键是学会方法。只要我们坚持走马克思中国化道路,那么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我们必然能迎来春天。

〔参 考 文 献〕

〔1〕周国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社科纵横,2010,(01).

〔2〕康月磊.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院报.2010,(18).

〔3〕高君.科学总结党的基本经验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长春师范学院院报.2010,(02).

〔4〕王桂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

〔5〕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2).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浅析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