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平
【摘 要】以现代教育理论---“参与性教学”理论,探索实现初中生物实验课高效性的教学模式。阐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验,在实现初中生物实验课高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参与性教学 学生 初中生物实验课 高效性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物的实验课教学也被推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风口浪尖。那么怎样实现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高效性,我在这里将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
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虽已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但实际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大量的低效教学现象,例如:(1)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实验过程和结果都由教师规定和示范,学生只是被动模仿和接受,缺乏思考和创新;(2)学生实验过程按部就班,缺少思考,动手及动脑环节脱离;(3)实验教学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实验过程对学生诸多限制,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4)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态度、操作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统一评价,催发了学生的心理惰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针对以上原因,综合生物教学的特点功能和现代教育理论,提出“鼓励参与实现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高效性”这一观点,希望和广大同行共勉!
“参与性教学”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接受教育的过程。其特点是: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動性,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及随之产生的能力提高、兴趣激发和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结果。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的这种参与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激励,是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具体有效地开展“参与性教学”呢?
一、定位和设计参与性教学目标
从理论层面看,教师和学生对同一目标的认知往往存在差异。从实践层面看,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难以同时完成。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设计出自己应该到达和可能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及情感目标等。教师将自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定的目标融合起来,做到教与学的目标有机统一,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认知错位,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例如,有关发酵现象的实验,一般老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做演示实验,教师设想了实验的每个环节,几乎完美的为学生展现了发酵的实验现象,但是熟不知如果教师将这个实验设计成预先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并展现各组的发酵实验现象,从而交流讨论各组的异同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力、也有效的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发挥了主体作用和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的兴趣。参与性作用体现明显。但是,这样灵活的设计实验,往往实验结果易偏离轨道,这就需要教师要特别设计好引导环节。
二、确定参与教学模式——“解决问题模式”
“解决问题模式”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问题解决”,从而体现“参与教学”的指导思想。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随问题而出现。”而思维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设计应具有几个特点:①矛盾性:学生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矛盾冲突。教师可以设计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内心矛盾,从而产生解决矛盾的动机和求知欲。②挑战性: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③情境性:教师运用实物、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兴趣,适时提出问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解决问题的动机。④梯度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也要遵循“学习理论”(如奥苏伯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有助于学生清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当根据老师的引导,学生用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化学原理来验证对照中两片叶子看谁会变蓝色?没想到结果由于叶绿素的干扰,实验现象不直观。那么解决如何熔解叶绿素的问题是本实验的比较难的梯度引导问题,这个问题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利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溶解叶绿素的方法,无需多言,这样的教学效果真可谓“一箭多雕”的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自学起到定向的作用。
指导阅读,诱导思考: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围绕“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如学会阅读、分析、质疑、归纳等。还学生的阅读权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主要体现,也是学生自学的核心环节,如何提高其实效性呢?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的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组织讨论,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在课堂组织教学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有助于解决自学中所遇到的“困难”,达到共同促进与提高的目的。从认知层上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相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