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海涛
摘 要: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把着眼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作为我们从事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重要地位,真正从起点了解孩子,教给孩子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关键词:科学课堂; 优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88-001
从提出有效教学到提倡优质高效的课堂,很多时候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被不断更新的观点左右,却很少思考这一转变中,我们必须存有一棵深耕土壤不变的根,那就是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有效到优质高效最终的受益者必须是学生,对学生未来发展負责,这样才不至于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陷入诸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中而迷乱。
一、平等:走进孩子,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灵动的音符
记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按照常规的做法,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孩子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探究,这一次一改常态,我用告家长书的方式取得家长支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这个原本从课堂开始的实验预先做到了课前,孩子兴致很高,交上的作业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动。家长在作业纸上的评价也非常高。特别是磁力大小的测量方式,是一个大家容易放过的、也是突破重难点不可小觑的问题:不同位置的磁力是不一样的,采集数据的方式不科学,甚至会给学生产生误导。怎么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直接吸;有的一根根悬吸后吊坠下来;有的做个钩状吸在电磁铁的钉帽下,然后一个个挂在钩上,直至挂钩从钉帽处无法承重坠落。最后一个方法后来通过学生课堂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来看,效果很好。对比这次活动与课堂教学,学生在家庭可以放松的研究,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与支持下,都自主的参与了探究,而在学校因为教学进度等客观原因,学生更多的被束缚了自主思想的空间,很多实验缺乏个性的发现与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也总是由几个善于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占据,长期以来,更多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非常突出。在活动过后的一次反馈调查中,很多学生表达出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期待,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发声阐述自己的收获。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样的机会我们平等的给孩子了吗?台湾歌手彭立一首歌这样唱道:“大道要常走,越走越平坦;大道不常走,会长出青苔啦。”给予机会,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成长、展示自我、深度参与、发展自我,才能养育他们与生俱来的灵性,带给他们心灵的自由飞翔,不然我们就是第欧根尼说的那个挡住我阳光的人。
二、尊重:亲历过程,才发现原来你一直在“门内”孩子却在“门外”
肖川说:“教学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一直以来我们紧扣课程三维目标体系,往往以为把该达成的都毫无保留的给了学生,学生就会学的很好,其实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就像我们都尝过花生,但不经历许地山先生笔下《落花生》的过程,是不会品得尝花生更丰厚的滋味。如自制电磁铁测试磁力大小变化,用回形针作为重坠,学生处于新奇的心理状态下,如果最少利用一节电池(电流一定)、细导线、粗长铁钉的前提下,圈数少了且低于10圈,稳稳吸取回形针的成功率较低。有的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直接绕过问题,要求学生从20圈、40圈、60圈起,现象是明显了,但学生始终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前行,约束在了一个圈定的空间里进行所谓的探索,抑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新课标很清楚地提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促进思维发展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案例中教师如果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假设自己设计方案,自主选择器材,哪怕从一圈开始,自行实验操作,自由交流,学生可以有时间实验探索、有时间观察交流、有时间调整实验,学生可以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虽然开始有点“乱”,但学生思维展开了、思维调整了、思维提高了,必然开启学生洞察细微的意识,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亲历过程,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总在探究中看到你左右孩子的影子却缺失孩子的存在。
三、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1+1”不断闪烁智慧的火花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研究电磁铁时,有学生就提出电池用的时间长,导线过热也影响电磁力大小,并且他拿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取得的数据意外的发现。作为教师有可能不能马上科学的解释学生的发现,视而不见?不仅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一个有价值的发现夭折,更可能把敢于挑战教材和老师的科学品质在瞬间湮灭。怎么办?教师没有阻止孩子的思考,而是让更多的孩子积极的参与进来,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新的验证方案,有用热水袋在导线处加热、有提出这是短路电路,可以用同一根电磁铁吸附回形针持续观察导线越来越热时是否有回形针坠落,有的提出用温度传感器准确测量导线线圈温度来对比电磁力变化,有的提出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佐证,每个人都努力的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驳斥别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沟通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课堂前所未有的静、前所未有的活。活动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头脑、手、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时空获得了顿悟,思维得到了发展,走出课堂依然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满脸洋溢的自豪。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国忠先生曾说过:“高效课堂的真谛在于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认识了解课堂问题,高效的解决课堂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把着眼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作为我们从事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重要地位,真正从起点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探究中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卡口,了解孩子真正难懂的问题,教给孩子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给孩子以信心,相信他们有能力、可以负责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