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摘 要: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小学音乐教学中首先就要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节奏的教学与设计,能启发人与生俱来的律动感。不仅解放人们逐渐僵硬的肢体,也解放禁锢在内心的情感与想象力。
关键词:节奏; 兴趣; 奥尔夫;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80-001
节奏和旋律都是音乐构成的主要要素,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而节奏又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认知会更加丰富多彩。
去年四月底,我有幸参加了安康市教研室组织的《音乐新课程标准》培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的课本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给我们音乐教师带来了一个难题:这么大的教学容量,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引导,去教学生呢?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节奏教育家达克罗兹认为:“节奏教育在音乐教育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他从大量的教育经验中得出一条结论:在音乐的各要素中,跟生活有最密切的关系、能引发敏锐的感觉的就是节奏。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观点也给我带来了启发,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节奏作为声音组织的艺术,在音乐的表现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要依靠这一生命力的源泉,从“源头”展开教学,引领学生逐步走向音乐的殿堂,溶入音乐的海洋,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节奏教学在音乐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虽然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但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没有节奏的音乐就好像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所以节奏是激发学生内心潜在音乐敏感性的源泉。那么,一个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一个增加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活力和多彩的个性,目的在于使孩子们不仅对音乐产生兴趣,而且还能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并且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真正地学会音乐。这样才能让音乐课成为孩子喜爱的一门课,才能全面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
节奏学习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是多种多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他在音乐教学方面有两大独创:
1.声势活动。“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跺脚、拍手、捻指的简称。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学生的身体就是乐器)来进行节奏训练的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花城版教材中有一课是《小星星》的节奏训练,可以把它画成十六宫格的形式,横排、竖排四个方格里会有不同颜色的彩色小圆。每种颜色小圈都有规定的拍击部位,例如:红色小圈表示拍手、绿色小圈表示跺脚……然后老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由老师指挥,或是横着走或是竖着走,根据格子中不同颜色的小圈来做相应的动作,先慢后快。最后再合着《小星星》的音乐一起表演。
2.歌词朗读是他第二独创,这种方法最接近儿童的天性。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以前的节奏教学采用传统的节奏教法:即敲打节奏的发声一律用“哒”字。这种节奏教法既显得单调无味,又不能使学生主动接受。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法是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它一切从儿童出发,完全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学法生动有趣,发挥了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广东花城版音乐教材第五册里,有一首歌是《我们的学校亚克西》,其中的难点节奏就是后十六的掌握,如果单纯的用拍手念“哒”的传统方式,学生很难掌握。在这里我就可以融入奥尔夫节奏教学法中的语言训练法,让学生从我们生活中寻找突破口,例如:母鸡下蛋后是怎样骄傲的炫耀呢?学生都知道母鸡会自豪地高唱“咯咯 哒”,这种节奏就是后十六,从而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难点。在第一册教材第一课《我们上学喽》的教学中,难点是附点节奏的掌握。因为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和老师之间并不熟悉,所以可以利用和老师互相介绍的方法:“我 是/汪老师/我们握握手”,学生也以这种节奏方式把自己介绍给老师,“握握手”也可以换成“拍拍肩”“钩钩指”等。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高涨。
3.奥尔夫教学中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采用这种方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如:二分音符时值的节奏,读法:ta(啊);四分音符时值的节奏,读法:ta;八分音符時值的节奏,读法:titi;十六分音符时值的节奏,读法:dilidili 等等。这样就免除了传统教学中一律用“哒”来表示音符时值的读法,并且传统读法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时值到底有多长。
4.节奏其实就是把长短不同或相同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的。但它是一个抽象概念,文字表述学生不易理解,所以需要老师的悉心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些节奏,并且模仿这些节奏,例如:小溪流水“哗啦哗啦”的声音,轮船的汽笛声:“呜---”,刮风“呼--呼--”,动物叫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交响乐,就会对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节奏的教学与设计,能启发人与生俱来的律动感。不仅解放人们逐渐僵硬的肢体,也解放禁锢在内心的情感与想象力。但是要怎样真正地把握节奏的本质,不要让节奏教学偏离轨道却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节奏融入到每一个音乐知识点的环节,使学生不单单是靠耳朵去听,应该让他们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它可使学生从细致的节奏训练中感觉音乐的节奏情绪,从而使学生能更完整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