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国家应急响应和海外搜救机制,在大量跨国协调中因势而为、迎难而上。此次事件是中国海救力量首次投入大规模立体式搜救,也是中国海军参与国际联合救援任务派出舰船最多的一次,形成了海警、海救、海军及海军航中兵“四位一体”的海救力量投放。
中国海外搜救能力“成长之痛”
自2003年建立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着重加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建设,中国海上应急搜救能力得到全面显著提升。
不过,此次事件中中国的应急举措,也暴露出我国政府在应急能力建设上仍然任重而道远。从事件本身的信息速判、临机决策、应急响应和救急力量來看,马来西亚官方在关键信息上的缺失,导致中国政府判明情况时间被耽搁,第一时间救援工作无法实质性展开。而我国首批投入的海救力量中,除一艘护卫舰离出事海域“稍近”外,其余海救力量须从湛江、海口、三亚、西沙分头起程,再次暴露了中国在辽阔南海海域实占5大岛礁却长期未建码头与机场的“战略痛楚”。正如中国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指出:“中国在南海的搜救能力远不能满足对海难空难的应急搜救需求,应在南海加强建设搜救码头与机场。”
虽然此次中国海外应急救助是“被决策迟滞”和“被远距调救不利”,虽然马方的信息发布导致搜救方向和焦点屡次被更改,但是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出发,基于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战略地位的考虑,中国在海外应急搜救合作机制上应有所创新,例如可以推动参与救援的多国和各地建立“联合搜救中心”。
中国尚存侦测“短板”
香港《亚洲周刊》3月23日一期报道称,美国这次从日本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调来P-3C“猎户座”反潜机参与搜救,中国则没有派出大型反潜机。
澳门军事会会长黄东指出,这次救援阵容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中国在大型反潜机领域的滞后。使用螺旋桨动力的P-3系列飞机经过不断改进,还将继续服役美军,而基于波音737设计的P-8海上巡逻机也在 2013年开始服役。中国尚无现役大型反潜机,与P-3C定位接近的反潜机型“高新”-6仍处于测试中。
报道称,马航搜索行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立体行动”。中国不仅派遣舰艇奔赴现场,还调集了十颗不同功能的卫星辅助搜索行动。
但黄东说,认为有卫星就能观察到事故的想法其实是一种“误会”。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和中国的北斗系统都能给这一区域的设备进行精确定位,但这些定位卫星没有摄像头,只有定位功能。所以不能用于搜索。
报道称,中国是世界第三卫星大国,还建立起了覆盖全亚洲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但预警卫星还是中国的“短板”。
综合摘自《中国科学报》、《新民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