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贤和 赵婷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引发了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校际间教育差距大、寄宿制学校条件差及管理不完善、农村文化和民族文化面临传承危机等问题。今后需要实地调研、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有效发挥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布局调整 问题 对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调整规划不合理,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农村的地理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等实际情况并未做审慎的实地调研,制定的布局规划不合理,部分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被盲目撤并,导致边远地区和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上学难”“上学远”。由于上学远,很多学生需要寄宿,家长需要额外支出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费以及家长陪读的租房费等相关费用,农民的经济负担加重。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失学率、辍学率上升,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校际间教育差距大
布局调整过程中,由于教育经费短缺等原因,很多地方政府采用“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原则,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投入到了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学校,同时偏重集中办学、忽视分散办学,大量兴办寄宿制学校,忽视了那些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造成校际间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寄宿制学校条件差,管理不完善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宿卫生条件差,营养健康问题也堪忧,厕所不足、澡堂缺乏、床铺紧张、食堂膳食标准过低、学生营养摄入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学生文娱活动少,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心理状况不良。同时学校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普遍缺乏专职生活教师,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既要完成教学工作,又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负担沉重。
(四)农村学校撤并,造成农村文化断裂和民族文化危机
学校是农村的文化中心,和村民、当地文化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布局调整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量撤并村校,割断了农村文化传承的根基,导致了农村文化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乡村文化日趋式微。同时合并后的学校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流失,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实地调研、科学预测、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运用社会学、统计学原理,“对农村现有适龄儿童、留守儿童、外出暂居儿童、在孕婴儿、育龄妇女及夫妇、儿童分布等基本数据进行普查并作动态分析,建立农村地区生源预测机制”,准确预测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审慎地对待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撤留问题。同时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近入学、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地方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特点和民族状况等实际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比较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
(二)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教育负担
首先,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贫困生补助梯度与力度。主要资助他们的伙食费、寄宿费、交通费等,特困生可全额补助。其次,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再次,因地制宜推行校车制度,避免学生因路程遥远而失学。最后,积极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和绿色教育通道,援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
(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采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资源配置原则,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校际差距。通过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措施加大对农村学校投入,大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或问责制确保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落实。同时,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及激励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学生食宿卫生条件,配置完善的学习、生活和运动设施,确保寄宿制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标准。放宽寄宿制学校的教师编制,配备专业的生活教师和必需的后勤保安人员,强化食堂、卫生与宿舍管理,切实落实学生营养餐计划,保障学生饮食营养和生活安全。
(五)有效发挥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
尽量保留那些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乡村老校并充分彰显和发扬它们的历史文化风采。鼓励农村学校配合国家课程,开发具有乡村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组织开展丰富有趣的民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农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热爱。学校还应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通过促进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的相互补充与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农村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万明刚.“撤点并校”挥别“一刀切”[J].中小学管理,2010,(3):58-59.
[2]于海洪.从实求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法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