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在‘定中学”的实践研究》是笔者申报并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课题最主要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定”和“在‘定中学”。
“定”的解读
“定”: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谓之定;有安定的心态,平静的心情谓之定;能专注一境而不散乱者(即保持注意的稳定)谓之定。故,在“定”中学即是指学生在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的指引下,保持着安定的心态和平静的心情,专注于当下的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心怀总是坦荡的、单纯的,思想总是积极的、乐观的。应该说,我们所提出的“在‘定中学”本质上是一种理念、思想,而不是具体的一种学习模式、方法。
需要指出,上述“定”的几层含义并非相互孤立。只有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了,心才可能是安定的,才不会犹豫、彷徨、忧虑、恐惧。又正因为此,才能有平静的心情,才能坦荡地面对人生与学业中短暂的挫折、失败,才愿意坦诚与人沟通,敞开豁达胸怀,愿意接受他人的友善提醒和帮助,并自然地学会感恩。如此,他们得以在“定”中毫不隐晦地去追求远大理想,并为之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专注于当前,放眼于长远。
课题意义阐述
之所以提出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考虑:
我们有责任对于“定”给出教育者的诠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心“定”与不“定”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可以说,“定”确实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智慧的开发、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反过来说,学生的智商再高,如果没有“定”作为前提,要想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也是很难的。而“定神”本就是一个十分朴素、通俗的用语,在民间,父母们常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劝导自己子女:“你学习一要定神(定心)啊!”然而什么是定神(定心)?大多数人也许都说不清楚。
事实上,障碍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定神的确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无论是对非专业人士,还是对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有着同感。可以说,帮助学生定神学习,这是一个普遍而共同的教育命题。那么什么是“定神”,为什么学生会不“定神”,究竟怎样才能“定”?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责任给以解答。
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定神现象令人痛心。上课走神现象较多。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眼神迷离,好似浮想联翩;有的东张西望,眼神不能“安定”;有的相互间眼送信息或者传递纸条;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极易被外界环境变化所吸引;还有的学生手中不自主地玩弄着什么。
不认真对待作业现象较多见。不少学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作业,偷工减料,除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的问题之外,也与一些学生耐心不足、定力不够有关。他们静不下心来,去按要求完成一项项枯燥、机械的作业。若是遇到难题、繁题,主动放弃的现象更加普遍。这些问题都应是出在“定”上。
对待事情不专心、无恒心。对待教师、家长所布置的任务,或者是自己所承诺的一些事情。许多学生都是一时的热情,过了“兴头”就逐渐懒散,往往有始无终、虎头蛇尾。而有的学生则索性采取消极态度,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和恒心;也有的学生容易见异思迁,一会儿觉得这个好,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好,兴趣点刹那转移。
诸多因素正导致和加剧着学生的不“定”的厌学情绪。学生厌学是令家长、教师乃至社会普遍头疼的问题。有的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学习的兴趣,对自己缺少要求,得过且过乃至公开对抗教育管理的行为。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本质上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安定的心态,所以表现出较为烦躁的情绪。
不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天生有生理障碍,例如智力发展不良(并不一定十分严重)、身体残疾等,这些学生本身可能就对自己不够自信,甚至根本没有心思和信心去专心从事学习活动。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了某些外界刺激,而心态失常,不能致力于正常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或许本身就患有某些直接导致学习不定心的疾病,例如“多动症”,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安分地参加学习活动。此外,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习惯也同样对人有所影响。例如,好晚睡,导致白天的学习、工作精力不足;偏食、贪食,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由生理问题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发生,或者直接因生理条件而对学习造成了干扰。
不良群体的影响。人具有社會性,群体中的成员之间会造成相互干扰。有时一个班级的班风不好,则学生在这样的班风里难以专心学习,成绩会日渐滑坡。学生交友不慎,一帮子朋友都是不热爱学习,他也可能受到其他伙伴的不良影响。
科技手段、社会心态形成的影响。当前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而电脑等科技则为快速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也导致了工作、生活方式的快速,例如,在电脑上的阅读(数码阅读、跳读等)往往只追关注核心信息而很少进行细致全面的阅读,而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习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追求高节奏、高效率往往导致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乃至使人变得浮躁,这些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当然,诸如“金钱至上”“好成绩不如好爸爸”等偏颇的思想观念,也对部分学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失误。有些学校或教师在管理上不注重科学,好高骛远,对学习提出过高的目标,过于强调竞争,把现状和前景描绘得非常悲观,从而导致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之时常感觉到恐惧,反而不能安心于学习。还有少数教师对一些学生有所歧视或者要求过分严格,在言行上对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刺激乃至伤害,这也促使学生无法保持平静的心态。
家长的忧虑情绪。当前,家长们越来越狂热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强化班、提前学习班,如果孩子没有提前学、没有多加补,他们就担忧、恐惧,谁都没有把握,都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自己对金钱的吝惜上”。而他们的这种心态再传递给了孩子,引起孩子的恐慌,总是生活在压力、不安之中,虽十分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去承担起沉重的负担。他们是不幸的。在家长和孩子心中,都普遍缺少“定”。
有效教学以及高效课堂研究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主旋律,但必须思考如何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而非是没有意义的跟风。
目前,这方面较多的探索集中在中微观层面,即着眼于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上。而这些方式或者模式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确理念的前提下,没有科学、合理的思想来引导,便只能是盲目的随心所欲,是难以预见良好收效的。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首先从宏观的层面,站在更高位,即思想、理念的层面。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加以改革,而后再深入到中、微观去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可能更有意义,更加可行。
“定”所带来的好效果显而易见——种种启示就在身边生活中的启示。有的人爱做十字绣,一针一线地绣着,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半月,多则半年以上。为什么这些人这样大的恒心和耐心?因为他们有乐趣,有目标,在接近目标时他们有成就感,并不感觉到枯燥。对比学习,如果人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保持这样的一种心态,何愁学习效果不好、效率不高?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健康不利,可是仍乐于在深夜从事自己的事业,尤其是那些从事文字撰写、艺术创作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平常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烟瘾,但是一到了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吞吐云雾”?仔细分析不难理解,除了习惯之外,还因为夜深时环境安静,来自人、事、物各方面的干扰都要比白天少,吸烟除了是借助其中的化学成分来提神,其实也是让人的动作简单起来,手无暇去干其它的事情,嘴无暇去说更多废话,于是,他从事的思维就更加专一了。这些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现象不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吗?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他们的良好习惯,同时又能帮助他们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使之专注于去做一件事情,学习的效率应该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智慧之门应该可以被打开,潜能应该能得以释放。
传统文化的启示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定学”乃至相关的“慧学”的阐述,相关的理论、方法、案例皆有,而且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的确是有效的。只是在当代,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现代人对之知之甚少,不能对其加以合理、充分的传承和发扬,实在令人惋惜。“孟母三遷”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事例。它说明,好的环境能够使人心态安定、心思稳定,而后能够在定成就一番事业。再以相对熟知的“聪明的一休”为例,作进一步剖析。一休是个真实的人物,一休为什么聪明?古人重视“悟”而不是师傅全部传授,即传统教育绝不等同于灌输教育,而是启智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一休的聪明来自于他的“悟”。他所以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且又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能通过静坐一段时间以后而得出答案,就是因为静坐以后,心定下来了,烦恼、干扰少了,思维能力就增强了。
在学习问题上,许多学生并非是智力达不到,而是智慧没能被打开,他们所处的是一个朦胧、“混沌”的状态。一旦心定下来了,思维就清澈了,思路就开拓了,心情就开朗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