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对话》,(英)以赛亚·伯林等著,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3月
本书是以赛亚·伯林与波兰女学者阿贝塔长达15年思想交流的成果。1981年波兰宣布军管,伯林的著作无法公开借阅,阿贝塔克服困难读到《两种自由概念》,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与伯林的书信往来。讨论内容涉及伯林思想的诸多重大问题,如自由观和文化多元论,兼及他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回忆。
苏东剧变以来,世界面貌已发生深刻变化,但伯林关于个人自由的论述并没有失去其指导意义。同时,伯林关于价值多元论的见解也日益发出更加强有力的声音,成为多样性与相互碰撞、互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的路标。伯林对于来自东欧的学者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他和年轻对话者之间独特的互动气氛引发出许多以前未曾发表的内容,对理解伯林思想极有帮助。
《德国的历史观》,(美)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著,彭刚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2月
作者是美籍德裔历史学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名誉教授,著有《德国的历史观》《欧洲史学的新方向》。
现代历史研究首先在德国被职业化,但当作者着手研究主宰德国思想气候的历史研究传统时,却认识到德国历史研究并不完全如德国历史学家所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19世纪时的德国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而这个历史运动在其早期阶段宣扬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甚而是民主和世界主义的,但在19世纪的进程中,却越来越被赋予权威主义和侵略性的沙文主义形式。
《1491》,(美)查尔斯·曼恩著,胡亦南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
1492年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是现代世界标志性的事件之一,而本书是对哥伦布抵达以前美洲人类生活的描述,呈现出西半球在进入全球贸易和移民浪潮前的场景。曼恩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即美洲原住民在被征服之前已积累起惊人的知识量,其本土创新引发经济富矿效应,拉开了今天所谓“全球化”的序幕。
曼恩探索了三个主要焦点:印第安人的统计学、印第安人的起源、印第安人的生态学。他认为,欧洲和美洲的相遇,对双方都有启示性;在很多情況下,接触双方的紧张突出了这些社群可能无法清楚辨识出的一些领域。
《胡若望的疑问》,(美)史景迁著,陈信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胡若望是一位18世纪的广州人,也是天主教徒,他既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学者、思想家或诗人,却在中西交流史上留下一个独特的足印。他追随神父傅圣泽前往法国,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其法兰西之旅充满艰辛曲折,最终他被关进精神病院,度过两年半。
胡若望最终于1726年从法国返回中国,但关于傅圣泽恶劣对待他的流言却在扩散,傅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将两人的交往写成一份详细的记述,交给友人和教会高阶人士传阅。后来连同原本和两个抄本,形成三份关于此事的文件,也构成作者撰述这个故事的主要资料。本书以日志形式记述了胡若望在法国波折的生活经历,试图对他“为何将我囚禁”之疑惑予以历史和文化的解释。
《公共舆论的力量》,(英)戴雪著,戴鹏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戴雪,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学家与史学家,著有《英宪精义》《论冲突法》等。其中,《英宪精义》是戴雪获得学术盛名的著作,被公认为是了解英国宪法精髓的启蒙读物。
本书亦为戴雪研究英国法的著名作品。他选取独特角度,试图澄清19世纪英国立法以及与之相继的舆论思潮,将过去百年间英国的法律发展与思想进程联系起来。前三讲论述了法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第四至九讲论述从1800年到1900年间三种主导的舆论潮流对立法的影响,它们分别是旧托利主义、边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最后三讲分别论述了舆论的逆流与支流对立法的影响、法官造法对英国立法的影响以及立法公共舆论与一般的舆论思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