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洛丽塔》的“去中心化”倾向

2014-04-29 03:37:52龙燕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叙事手法去中心化洛丽塔

摘 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思潮,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它主张事物没有固定的中心,著名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称之为“去中心化”。本文将从二元解构,叙事手法两个方面探讨《洛丽塔》中出现的“去中心化”倾向,揭示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洛丽塔》; 二元解构 ;叙事手法;去中心化

作者简介:龙燕(1988-),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英语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一、纳博科夫和《洛丽塔》

苏童在《我读纳博科夫》高度评价纳博科夫:“作为一个学习写作的文学信徒,我所敬畏的是纳博科夫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通篇的感觉始终是灼热而迷人,从未有断裂游离之感,我想一名作家的书从头至尾这样饱满和谐可见真正的火候与功夫。”[1](132)《洛丽塔》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小说描写了男主人公亨伯特疯狂地迷恋上了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她,他违心地娶了她的母亲夏洛蒂。当他真正的目的暴露之时,母亲气愤出走并且因此车祸身亡。至此,亨伯特得偿所愿地她纵横美国大地并且占有了洛丽塔。小说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由》,这是一份长达二十六万字的自白书,主人公在狱中以忏悔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洛丽塔坎坷的一生。

二、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理论

传统的形而上学崇尚权威或者整体,即所谓的“中心化”。二元对立作为其代表思想,更是认为对立的一方必定以绝对的优势或者是处于中心地位而凌驾于另一方,诸如言语和书写以及真理和谬误。但是20 世纪中期兴起的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恰好反对这种对中心和权威的认定。解构主义认为,如果说人类的文化本质是一种游戏的话, 这一游戏的本质来自于“在场的断裂,总是不在场与在场间的游戏”。[2]( P523)因此德里达不再寻找中心,而是试图用一种没有中心、去中心的非逻辑概念的手段和形式去探寻世界。本文旨在从二元解构,叙事技巧两个方面,探讨小说《洛丽塔》 中的去“中心倾向”。

三、“去中心化”在《洛丽塔》中的表现

(一)二元解构亨伯特和洛丽塔——双重性格的相互渗透

站在反对“中心化”的立场上,解构主义者认为解构意味着文本的意义一直处于延异的状态,这代表着对权威的消解,对不确定中心的阐释。这在两位主人公身上可以看到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双重性这是体现了这种这样的“去中心化”倾向。对两人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是对传统的单一人物性格的解构,也让读者无法用好或坏的道德标准来衡量。

1.亨伯特——理智与情感俘虏

亨伯特在理智和情感的两个极端来回游走,颇受折磨。一方面,他为自己的不伦之恋而感到羞愧和不齿,另一方面他却无法遏制对洛丽塔仙女般胴体的渴求。在汽车旅馆中,理智驱使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敢有半分越轨。但在洛丽塔的主动诱惑之下,情感终究占了上风,他最终占有了继女。理智的拷问,情感的折磨,害怕秘密被公开,担心洛丽塔的泄露,这些使得亨伯特总是处在臆想之中。他带着洛丽塔纵横美国,为的不是领略这大好河山,而是为阻断她和他人的交往。他痛苦于自己清醒的理智,却也被欲望的情感鞭笞折磨。因此,亨伯特是理智和情感的俘虏。读者同情他的真实,却也憎恶他的欲望。

2.洛丽塔——回忆里的仙女和魔女

洛丽塔始终活在亨伯特的回忆和叙述中。亨伯特有一段露骨的告白:“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3](1)从亨伯特嘴里出场的洛丽塔扮演了仙女和魔女的身份。作为仙女,她是他年近不惑时的爱人,是他对青涩初恋的寄托,以及是他夭折母爱的化身。但12 岁的洛丽塔也是魔女的化身。虽有性感少女的气质,但不懂得爱情的她,只渴望粗鄙的刺激和情欲,引诱继父,之后不辞而别。最后亨伯特为她杀人入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洛丽塔扮演了两重的角色,一方面,她是亨伯特的小仙女,代表着过去的纯洁和美好的回忆。然而在另一方面,她对性的粗俗,对继父的勾引和利用足以证明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魔女。

(二)叙事人称的“去中心化” ——三种视角的叙事呈现

人称作为一种探求艺术效果的手段经常为作家们所用。在《洛丽塔》中, 小说不再以单一的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作为叙述的主要方法,相反,三种不同的叙事人称的使用展现了人物的命运, 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立场。使用不同叙事手法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任何一个确定的视角和中心, 使其主人公在确定和不确定、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不停地延异下去。没有了确定的中心,读者对小说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1.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在正文部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使得主人公亨伯特独自讲述了整个故事发展过程。《洛丽塔》是亨伯特的第一人称自白,从小说开始就是亨伯特激情四溢的自我辩护。[5](50)“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3](1)。第一人称叙事给人以亲切而强烈的主宰感和真实感,仿佛洛丽塔就触手可及。有时候,书中会舍弃“我”而用“亨伯特”。以亨伯特自称的叙述,一方面使得作者对亨伯特的刻画丰富而真实;另一方面,第一人称的叙述使得读者仿似在面对面和他进行交流,可以对他内心的痛苦和纠葛感同身受,进而对他产生同情与谅解。人称的变化,使得读者在原谅和仇恨间游移不定,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意识和猜想,在感情和理性中保持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2.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

小说也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叙述视角。这里的“你”不是指的任何一个个体,而是指的“我们”。 客观叙事者的存在一方面挑战了亨伯特第一人称的叙述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听众的存在,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客观叙述者希望听众对故事的发展持理性的态度。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是亨伯特讲述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反映,同时也是对读者世界的展现,从而出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交融。

3.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

热奈特在《新叙事话语》中指出,人称即“叙述者与他讲叙的故事之间的关系。”[4](149)作者安排小约翰.雷博士这个人物是独具匠心的。小约翰.雷博士以第一人称“我”自称,但作者并未将其勾画为书中故事情节的人物,也没有试图让他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借用雷博士之口,作者交代了《洛丽塔》书稿的来龙去脉并且简略介绍了亨伯特的个人资料。作为一个虚构人物,作者为他量身打造的出场的这一角色,设定了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读者传达一种主观并真实的情感。而读者从他的陈述里获得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至于对故事和这本书的评价只能是阅读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结语

《洛丽塔》是一座宝藏,作为后世读者,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对小说主人公的解构,让我们看到他们不再是单一性格的人物,他们都兼有善良、有邪恶、有优雅、有低俗……纳博科夫所采用的叙事人称以不同的视角呈现给了读者不一样的体验。正如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认为:“叙事之趣味在于插曲或节外生枝,这些插曲可以图示为圆杯、结扣、线条的中断或者曲线。” [6](109)我们读者只能在这种不确定的中心叙述过程中体味故事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苏童. 纸上的美女: 苏童随笔集[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132.

[2]雅克·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M]. 北京: 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523.

[3]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著, 于晓丹译. 洛丽塔[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1.

[4]热拉尔·热奈特著, 王文融译.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4.

[5]詹树魁.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50.

[6]希利斯·米勒著, 申丹譯. 解读叙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09.

猜你喜欢
叙事手法去中心化洛丽塔
洛丽塔裙
优雅(2022年6期)2022-07-21 11:53:02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当代舞蹈作品的叙事类型和手法研究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8:57:34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 15:31:05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34:07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
商(2016年19期)2016-06-27 08:56:46
浅析日本银行题材类职场剧中的叙事手法与风格差异
戏剧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