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酒国》的后现代特征

2014-04-29 21:30:18段晓聪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酒国后现代莫言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小说《酒国》是一部实验性小说,呈现了“人吃人”的奇特王国。本文旨在从叙事技巧、人物情节设置和象征意象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后现代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酒国》;莫言

作者简介:段晓聪,女,硕士研究生,广东行政职业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一、导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一种“文化和知识思潮”,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傲慢而随意似地抛弃了现代主义的知识假设,这也造成了很难给后现代文学下一下明确的定义。但是,许多后现代作品通常包含以下特征:一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Jean-Fran?ois Lyotard)在1979年提出的“元叙事”;二是德里达式的“文字游戏”,即文字崇拜;三是让·鲍德里亚提出的“仿象”即拼贴和蒙太奇的运用。本文根据后现代文学的这三个特征,重点从叙事技巧、人物情节设置和象征意象的互文性三个方面来讨论《酒国》,得出此小说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作品。

二、叙事技巧

(一)多空间叙事结构

不同于许多其他小说,《酒国》里的故事并不停留在单一的叙述空间。细致地分析,《酒国》实际上存在三个看似独立却又互有渊源的叙事空间。侦察员丁钩儿在酒国的经历可作为第一叙事空间;“酒博士”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交流(包括书信往来和他们在酒国的会面)可作为第二叙事空间;第三个空间则是李一斗的“小说”。之所以把李一斗的“小说”单独列出,是因为,一方面,李一斗创作的小说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另一方面,李一斗创作的小说内容又是对整部酒国故事的补充和拓展。没有这个补充,酒国的故事将不能立体完整地展现。因此,《酒国》中存在三个平行的叙事空间,三个空间相互关联相互解释,构成了丰满的故事结构。

一个好的叙事结构可以改变单一叙事的“权威性”,使文章更加层次分明,使故事的內涵更加凸显。《酒国》的三个叙事空间,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叙事的局限性,展现出了酒国的全貌,特别是例如“金刚钻”和“余一尺”等人物,不光通过第一叙事空间里丁钩儿的见闻体现,更在第三空间得到更加立体的描述。对于读者体验来讲,《酒国》的多层叙事摈弃了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者,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迷宫般的故事意境,呈现“陌生化”效果。

(二)元语言

元语言是指用以表述、研究对象语言的那种语言。 在本小说中,在第二、第三叙事空间的语言可以看做是小说的“元语言”。作家“莫言”和“酒博士”之间的书信交流一直是围绕“酒国”故事的描述和发展,这种“小说中的小说”,就是对《酒国》后现代叙事法的又一凸显。这种安排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式的处理。首先,作者尽量避免出现一个“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小说里充分运用了巴赫金式的“复调叙事”: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是由侦察员丁钩儿的经历展现出来的,而“酒博士”李一斗的创作小说,又作为“元小说”,解释了酒国的情况。第二,这种处理显示出作者和读者间的一种互动。传统小说里,作者都是躲在文字背后的神秘人物,面通过读《酒国》,读者可以体验到作者的写作过程。神秘的作者和创作的心路历程被呈现在虚实之间。“我对酒很感兴趣,……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酒的长篇小说。(莫言,2008:56)”;“我的长篇小说《酒国》(暂名)已写了几章(莫言,2008:132)”,“我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已经到了最艰苦的阶段(莫言,2008:238)”……作者不仅希望读者欣赏“作品”,同样希望读者能被“创作”所吸引。这体现了后现代小说的自我反思而不是传统创作中单一的指涉和表达。

三、主角和情节设置

(一)“反英雄”

后现代小说在角色设计上独具匠心。传统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通常是明确的、单一的、绝对的,诸多如“圣女贞德”式的英雄式人物。现代小说多凸显主角的矛盾性人格和多面性格,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式的“反英雄”式的主角。而后现代文学则将这种“反英雄”推向高潮。

在《酒国》里,主角丁钩儿就是如此一个“反英雄”。一方面,他的确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即便被酒城的官员引诱时,他也不忘自己的任务。但另一方面,主人公却表现出非严肃的一面。“他感到自己很想亲近这个女人,手发痒,想摸她。(莫言,2008:2)”,……在故事里,主角被轻易地引诱,被别人取笑和戏弄,最后淹死在厕所。这种“反英雄”的设置是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

(二)“反情节”

1981年,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他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一系列特征的理论中提到,后现代主义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失真”:失去了真实和塑造、现实和幻觉、表层和深层之间的区别。

在小说《酒国》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不断解构自身情节的过程。在前两章,丁钩儿决定调查“婴儿宴”事件,而在第三章中,当真实的“婴儿菜”呈现在他面前时,他却陷入了真实与幻觉的包裹中,甚至质疑菜是不是真的婴儿肉。同样,在“酒博士”在给“作家莫言”的信件中,他却坚守地确认“人吃人”事件,“烹食婴孩的事千真万确。(莫言,2008:93)”。就连主角最后的结局也好像是可以随意更改的:“我来到酒国,为我的侦探员寻找一个比掉进厕所里淹死好一点的结局(莫言,2008:313)”。整部小说仿佛充斥着一个宣言: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的。这种“反情节”式的设置让读者迷失在真实和虚幻之间。

四、象征性意象

(一)“人吃人”的象征性

“人吃人”的描述在国内外的小说中并不是一个鲜见的情节。《酒国》中“婴儿宴”的描述呈现出对前人作品的“互文性”: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描述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约翰·斯威福特《温和的建议》、詹姆斯·乔伊斯《尤里西斯》中都有“吃人”的相关情节。与之前的作品相比,《酒国》中的描写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是主角对待“人吃人”的不同态度。鲁迅的笔下,狂人对“人吃人”有着一种疯狂的义愤,他是唯一一个在荒诞的环境下保持清醒的人。《尤里西斯》里的布鲁姆则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而《酒国》里的丁钩儿,作为一个后现代式的主角,表现出矛盾的态度:他一方面持有自己的信义,“正义万岁!真理万岁,人民万岁,共和国万岁(莫言,2008:80)”;另一方面却轻易地被引诱吃了“男婴宴”。第二,“吃人”情节带有讽刺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过去需要带着讽刺重新解读”。莫言在《酒国》里创作的“吃人”情节反映了现实的荒诞面、社会的压抑性、人性的疯狂点。

(二)“酒”的象征性

“酒”在小说中是一个中心意象。酒对于酒国就象空气之于万物。当丁钩儿一到酒国,他就已经被“酒”包围。女司机是个酒鬼,接待员用一杯酒欢迎他,开饭前来三杯是惯例。在酒国,酒就是圣水。“喝酒,灭菌杀毒,酒是良药,包治百病。(莫言,2008:233)”;“用酒洗澡……疏筋活血。(莫言,2008:321)”……酒变成了无处不在的幽灵。酒发展为一个让人崇拜的意识形态。酒国这种对酒的疯狂崇拜与“人吃人”相互呼应,互为发展,呈现出一个荒诞、迷幻却又似真实的酒国。小说里似乎没有与现实相对应的意象,却充满了对现实的解构。

五、结论

基于李欧塔,德里达和让·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特征的理论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酒国》的后现代特征。在叙事技巧上,《酒国》运用了三个平行的叙事空间,呈现出更加立体的故事结构;元叙事、元语言的运用也使读者在真实与虚幻中得到了绝佳的阅读体验。带有实验精神的“反英雄”和“反情节”的使用使其区别于传统小说。象征意象的使用也让小说中的意象与情节得到升华。《酒国》充分运用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叙述技巧,呈现出多层次叙述结构,充满讽刺人物和情节,是一部游走在现实与虚幻间的后现代小说。

参考文献:

[1] Peter Barry,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e Theory, Second Edition, [M].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郭军,《反英雄:解构的力量与民族的未来—阐释<尤里西斯>主角布卢姆的形象》,[J]. 外国文学研究,2009.

[3] 莫言,《酒国》,[M].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4] 张磊,《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对应—鲁迅<狂人日记>和莫言<酒国>之比较》,[J]. 鲁迅研究月刊,2002.

猜你喜欢
酒国后现代莫言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过去的年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爱如莫言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6
莫言不言
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 01:43:42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葛浩文的翻译观在《酒国》英译中的体现
葛浩文的翻译观在《酒国》英译中的体现
论《酒国》中的酒与“吃人”
名作欣赏(2014年35期)2014-03-13 01:16:31
莫言的职场启示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