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光川?张敏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地方院校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总体框架以及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广泛联系地方相关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地方院校
作者简介:欧光川(197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副教授。(湖南 永州 42519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化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426)、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2]266号-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15-02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教育逐渐以地方院校为主。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1,2]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是否合格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水平来决定的。[3]利用校外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以及专业特色、社会需求、竞争优势等综合因素,对化学专业的培养规格和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密切联系地方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就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践教学。[4]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总体构架和改革措施的思考,探索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本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院校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量知识密集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这些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不同,他们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这些中小型知识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依靠地方性本科院校来培养,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在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相关企业,通过与地方企业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邀请地方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地方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使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反之,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促进地方院校自身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且能够大大促进地方院校的自身发展。湖南科技学院位于湘桂粤三省交界的永州市,工业欠发达,但是拥有丰富的特色植物资源。在湖南科技学院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精细化工”“天然产物化学”等课程,积极与永州凯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湖南恒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大九嶷油茶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地方企业培养急需的化学类应用型人才。
3.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需要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础性建设,是根据社会分工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内容主要有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等。[5]湖南科技学院现有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油茶籽油精炼及油茶林低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省级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要求服务地方经济,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这就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二、地方院校化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构架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为理论课、集中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教育三部分。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职业技能必修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必修课占总学分的24%,职业技能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专业课占总学分的49%。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践训练的学时比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累积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集中实践环节为25周左右,其中要求企业实习学分不少于实践总学分的1/3;专业适度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其中必修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选修课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0%。综合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科技作品(成果获奖、发表论文等)、科学研究训练(大学生科研课题)、竞赛(各类各级竞赛)、考试(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他专业证书考试等)、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社会兼职、社区服务)、专题讲座(军事理论、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等。
三、地方院校化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措施
1.与地方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落实湖南科技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践行“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做人的应用能力,主要是适应能力、交流能力、生存能力等;其次是做事的应用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两个层次必须兼顾,协调发展,不能偏废。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提高学生综合就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连结纽带,所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关键部分。教学目标是达到某种实践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内容的取舍应根据具体岗位的要求,尽可能地采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去完成每一个岗位任务。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联合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一体化”的方法编制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实基础、强能力、宽适应、重应用”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具有辐射作用的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谋发展。不仅要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且要缩短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效果,从而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3.规范管理,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
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小组,形成系部领导为组长,企业专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机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价标准和教学效果总结机制等。成立基地管理办公室,完善“基地领导小组—实习培训中心负责人—指导教师”的三级基地管理架构,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明确管理机构各岗位的职责及其考核办法,定期考核,确保基地正常、有序、高效运转。
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企业提供场所及设备设施,并确保能满足基地正常运行。通过加大教研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通过设立聘请企业教师专项基金,用于从企业聘请教师或导师,保证人才培养计划师资需求。通过设立专业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通过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的需要。
4.修订课程体系内容及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应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公共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军事与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数理基础、外语水平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第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广的基础理论、明确的实践能力要求,是能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基础性核心课程模块。第三,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职业取向而设置的,直接反映学生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的以实践能力和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第四,专业任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是以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为蓝本,旨在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灵活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应紧密联系地方企业的需求,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要求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设置任选课程模块内容。
5.构建激励机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构建有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在教学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教学津贴等方面作出调整,以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大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并按需求设置若干专项奖励资金,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中取得成果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奖励。对聘请为企业导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助。实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可以选择从事化学、制药、研发、分析等的企业导师,为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最多所带人数不超过4人。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学生成绩考核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进行。并且规定学生每年跟随企业导师在生产一线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
四、结束语
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改善,形成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氛围,实现了“所学”与“所用”的零距离对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双赢、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景新幸,郭庆,魏银霞.深化改革构建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33-34.
[2]周德俭,李创第,刘昭明.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65-167.
[3]王光華.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6(17):109-110.
[4]罗文广,胡波,曾文波,等.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5-18.
[5]曾冬梅,陈江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J].教育与现代化,2007,9(3):66-70.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