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卿
【摘 要】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
【关键词】会计法;会计核算;会计制度
十年前我从会计学校毕业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会计。从学校对会计理论知识抽象的学习,一下子过渡到工作中去实际应用它时,当时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为了更快的融入到工作中去,我经常请教科里的老师,不懂就耐心的问。下了班自己一个人结合所学的知识,仔细琢磨今天的会计处理方法。也许常人看来,会计工作是呆板和枯燥的。但是我在这种新的挑战下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在和会计工作的慢慢接触中,我觉得要做好一名会计不仅要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还要对我国的《会计法》有深刻的了解和贯彻。那么会计到底是什么呢?会计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全面、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并向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的一项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要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职能,它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部《会计法》的制定和实施, 对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会计法》这一市场经济法制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对于规范和加强我国会计工作,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部《会计法》在许多方面难以适应国家经济调控的需求。主要体现在:①一些单位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会计工作人员受雇于企业负责人,他的工资、奖金老板发,他的晋升、涨薪老板掌握,难免受命于老板,在会计工作中人为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致使会计信息资料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状况。②有些单位和个人受经济利益驱动,过分地追求自身利益,尚失了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诚信,想方设法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账外设账、偷逃税款,扰乱了正常的内部管理秩序,使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扩大。为了弥补先前修订的《会计法》的不足,也为了适应新时代、新体制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1999年修订通过了新的《会计法》,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会计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明确会计责任主体、指出会计核算和记帐规则的各项要求、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如第五章第二十七条规定“会计人员对明知是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或者对明知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予以办理,单位行政领导人、上级主管单位行政领导人对明知是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决定办理或者坚持办理,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其重要意义。
《会计法》所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对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操作原则和方法作出的规定。它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章可循,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近些年来有些单位因内部管理松弛,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如:不按规定要求建账,不按会计制度進行会计核算,接受或受理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随意更改会计记帐凭证、帐簿,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工作秩序的混乱也给违法违纪人员带来了可乘之机。
在对《会计法》的部分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后,我越发的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它是一个让我感觉越来越神秘的朋友,好像我永远都无法完全了解它。因为它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体会到《会计法》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它天天都在我身边。从1985年第一部《会计法》颁布到今年已经是快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里我们的《会计法》不断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们严格遵守《会计法》于国家、于单位、于个人都是有利的,我们应以自己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而骄傲而自豪!
希望我们每个会计人都能履行《会计法》对我们的要求,满怀激情谨记《会计法》中的原则,只有热爱它,它才会还给你精彩!只有遵守它,它就会给你回报!这就是我——一个《会计法》的忠实守护者,一名普通的会计工作者深切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张艺.浅议《会计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湖南农业科学,2000年
[2]黄恒霄.关于新《会计法》对我国经济建设作用的几点思考.会计之友,2003年
[3]田丽娜.浅谈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推行.会计之友,2003年
[4]李新民.浅析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
[5]张国瑞.会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