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许鞍华“我真的不懂票房”

2014-04-29 22:29郭小婷
综艺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许鞍华香港电影综艺

郭小婷

她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间冒出的新浪潮先锋,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虽然算不上多产,但作品却涉及了武侠、爱情、家庭乃至恐怖等多种类型,题材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越南、英国等地域。从197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以来,她执著做导演已有35年。青春和成长一直与电影相伴,今年67岁的她笑声仍然爽朗,眼眸依旧单纯。过往,她曾两次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大满贯,当之无愧地获得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殊荣。如今,为了一部名为《黄金时代》的影片,她再度奔走于香港和内地之间。

她,就是除了“导演”以外“什么都不太懂”的许鞍华。

《综艺》:在自己的作品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部?

许鞍华:我想要的在《黄金时代》这部戏中都实现了,但这部电影是不是最满意的还不知道,也许要等自己拍不动的时候才会知道吧。

《综艺》:文人的自传和旁人的追忆都是主观的,面对有时会彼此矛盾的历史素材,你是如何进行选材和取舍的?

许鞍华:素材方面主要还是靠编剧李樯选择,他看了很多书,也进行了很多查证。电影里是把这种矛盾呈现给观众,告诉观众很多素材都是萧红的朋友所说的,都是主观的评论,客观的实际情况需要观众自己去判断。我觉得这样也很过瘾。

《综艺》:电影中的时间跨度并不长,为什么需要用将近3个小时的篇幅来呈现?

许鞍华:大家看过影片之后就会发现,这次的剧本特别好。原来计划有六百多场戏,目前180分钟左右的版本已经是精简之后的状态了。现在的长度,我觉得从叙事的角度来说特别地过瘾。但是我能够猜想到观众可能会有些困惑,因为故事中的时空关系相当复杂。我第一次看全片的时候感觉也不是特别地清楚,但就是觉得这样的复杂时空关系特别有魅力。

《综艺》:这部影片中的演员大多来自内地,你是如何选择表演班底的?在执导的过程中,你觉得内地演员和香港演员合作起来有什么不同?

许鞍华:选择演员首先肯定是因为他们的演技。其次从国内观众的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必须得找一些知名演员。如果只是外形很像,但辨识度不高,等隔了半个小时之后这个人物再出现的时候,观众可能就认不出来了,加上人物也许换了别的衣服,或者没有特写镜头的处理……此外,我也希望演员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并将这种魅力赋予其饰演的角色。其实我对内地的演員不太熟悉,所以这次也靠成捷和李樯推荐了不少,感觉合适的话很快就选定了。

《综艺》:从《倾城之恋》《半生缘》《玉观音》到《黄金时代》,你觉得自己电影里的女性意识是否发生过改变?

许鞍华:我个人是没有所谓的女性意识的。当然拍电影这么多年,创作上肯定有一些变化。相比以前类似背景的电影,这次要还原的时代不同。之前拍张爱玲的两部民国戏的时候,我完全是在做考据。比如那个时候的旗袍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化妆又应该是怎么样的。除了要把握时代的特点,还要掌握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比如不同的地方跳什么舞,灯又是什么样的……作为导演,我只是从中间选取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另外一种方法则是不还原,而是采用那个时代的精神进行重新设计。当然这次的《黄金时代》没有重新设计,还是选择从萧红这些人物本身的形象出发,整体上符合角色的范畴就可以了。

《综艺》:《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倾城之恋》等片曾在内地文化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那么对于你来说,内地的文化又有怎样的意义?

许鞍华: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内地的一些优秀小说,它们也给我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欢以前苏联的小说。

《综艺》:之前你的《玉观音》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两部内地题材的影片在内地市场表现不佳,这对你现在拍《黄金时代》是否有所影响?

许鞍华:其实我真的不懂票房,也不太懂内地的生活。不过创作跟票房没有必然关系。《黄金时代》拍的是民国,因为我小时候在香港见过很多民国的人,所以那些形象对我而言倒并不陌生。当然还是需要做很多的功课,去搞清楚内地当时的文化究竟是怎么样的。

《综艺》:在你看来,目前香港电影的大环境和内地有哪些不同?

许鞍华:现在内地的投资环境当然要更好一些,因为内地的市场显然更大。不过,老板们拍戏其实都不想赔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哪里其实都一样。

《综艺》:现在你在内地也需要越来越多地配合电影宣传了?

许鞍华: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一直不喜欢做宣传,当然能够配合就配合一些。我每次都在说,等到这部影片卖座了,以后就不用老是自己出来了。

《综艺》:《黄金时代》是一部合拍片吗?你如何看内地、香港电影产业目前的各自发展与合作前景?

许鞍华:《黄金时代》兼有内地和香港的投资,所以应该还是算合拍片。两地电影产业各有优势,内地的年轻一辈人才很有才华,香港则有比较好的技术和经验,但在这方面,近几年内地也越来越厉害了。我觉得两地电影界未来在很多方面还是可以彼此互补的。

猜你喜欢
许鞍华香港电影综艺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