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贞 赵俊杰
7月24日,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AH5017航班不幸失事,飞机坠毁在西非国家马里境内。按照国际惯例,失事现场应由该国政府派兵加以保护。但就在马里政府宣布成立空难国际调查委员会的时候,法国政府却抢先一步,在飞机失联后不久即派出两架幻影—2000战机和一架阿帕奇直升机进行空中搜索,随后又派出100名驻马里的法国士兵在第一时间赶到出事地点封锁失事现场。虽说这一维持秩序的行动有助于国际调查工作,但这毕竟是在别国境内,既有越俎代庖之嫌,又有干涉他国事务之疑,难怪马里舆论称“法国简直把马里当成殖民地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英法两国“关注”国际事务、干涉别国内政的事情屡见不鲜。他们这样做与其說是维护自身利益,不如说是想体现其在当今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超强的综合国力当上了世界霸主和“全球警察”,奉行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干涉主义。相比之下,英法两国就只有羡慕的份儿了。在实力方面,他们无法比肩美国,充其量只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配角。但俗话说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两个国家即便是二流强国,也有其用武之地和抖威风的时候,更何况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很是辉煌。
今年恰逢一战爆发一百周年,英法两国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追思历史、反对战争之余,英法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们多少也发出一些感叹——在一战爆发前,英法两国堪称世界第一第二大殖民帝国,他们控制的领土、人口、资源以及政治版图无与伦比。大英殖民帝国从1815年打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到1914年一战爆发,整整一个世纪可称为“不列颠世纪”,其治下的领土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5亿,均占当时世界陆地领土和总人口的25%。全盛时期的英国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着世界贸易,其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可谓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同时代的法兰西殖民帝国治下的面积达129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8.6%)人口1.3亿,管辖范围有30多个国家。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英法两大帝国的国力就不会衰落得如此之快,殖民体系就不会崩溃的如此之快。反过来说,美国的霸主地位也就不会上升的如此之快。
不过,就此得出当今的英法已“家道中落”、力不从心、难有作为这样的结论,恐怕有失偏颇且为时过早。英法虽无昔日帝国的风采,但骨子里却还有宗主国的几分霸气和傲慢,与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联系可谓藕断丝连。英国以英联邦和英语为依托,法国通过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和法语,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英法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及影响力不容小觑
英法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比不上美国,但其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却令人刮目相看。从历史上看,欧洲列强通过1884年的柏林会议,划分了非洲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其中,英法两大帝国分得的财富最多:英国占领了880多万平方公里,多属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法国注重领土面积的拓展,拥有1090万平方公里;英法在非洲的领地面积之和,曾占到非洲大陆总面积的2/3还多。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包括加纳、埃及、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更广,包括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科特迪瓦、阿尔及利亚等国。这些殖民地国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辽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曾经维系了西方帝国的繁荣与发达。
从现实看,英法两国并未真正割舍对非洲前殖民地的特殊情结,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始终维持其在非洲大陆的政治存在和强大的影响力。政治上,两国通过各自的联系机制,密切与前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并主导势力范围内的政经事务。英国重视加强与英联邦19个非洲成员国的传统联系,特别是与南非、尼日利亚、加纳和肯尼亚等国长期保持战略伙伴关系。英国还利用欧非首脑会议和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等来影响非洲事务,如2012年英国主持召开了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国际会议。相比而言,法国对非洲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度更大一些。法国政府一向把西非、北非当作自己的战略“后院”,不容许其他国家染指。不仅如此,法国始终把非洲视为其充当大国的基石,法国领袖戴高乐有一句至理名言:“如果法国不再是世界性大国,它也就不再是法国了。”因此,非洲是法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通过法非首脑会议、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欧非首脑会议以及地中海联盟几大政治平台,法国把非洲势力范围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2013年12月,法国总统奥朗德主持召开的“非洲和平与安全峰会”,54个非洲国家中有53国派代表出席。
经济上,英法都试图控制其非洲势力范围的经济命脉,尽可能多地获得战略资源,拓展其市场空间。英国与荷兰共同拥有的壳牌公司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石油投资商,拥有该国石油储量的55%。2010年英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额达220亿英镑。法国对非洲战略资源的需求量很大,100%的铀、100%的钴、80%的铝矾土、72%的锰都来自非洲。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积极参与安哥拉、尼日利亚、几内亚湾以及利比亚石油开发。在20世纪60年代,法非贸易额曾经占到法国对外贸易额的40%。2008年法非贸易额比重下降到6%,但也有526亿欧元。法国构建的非洲法郎体系成为非洲14国的经济支撑。2008年欧盟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为1530亿欧元,其中,英法分别占欧盟对非洲直接投资额的17%和30%。对外援助及债务减免也是英法两国影响非洲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英国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在欧债危机前的2006年曾经达到54.6亿美元,重点援助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及尼日利亚等前殖民地国家。法国则重点援助非洲法语国家,其援助额比英国高出很多。截至2009年,法国向非洲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总额高达976.6亿美元,而英国低于400亿美元。但英国在推动西方发达国家减免非洲债务方面表现很高调,同法国一道做了不少工作。2005年英国政府倡导建立了“非洲委员会”,建议西方援助国每年给非洲国家增加250亿美元援助并免除非洲贫穷国家的债务。法国政府也优先援助43个非洲国家,并且重视把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英法两国在非洲有悠久的殖民历史,因此在其文化、政体、法律及教育等方面两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英法在非洲留下的政治文化遗产中,西方法律制度影响了诸多的前殖民地国家。此外,英国的文学和创意文化、法国的浪漫主义和美食文化,都对非洲国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输出及传播方面,英法都在非洲各显其能。两国政府把西方民主价值观当做干预非洲政治的标尺,主动介入突尼斯变革,干预科特迪瓦选举。多数非洲国家转播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英国《太阳報》及《泰晤士报》都在非洲有发行。法国在非洲重视法语文化宣传,法国国际台、法语国家电视台、法国地平线台均在非洲播出节目,法国政府还在非洲开设了50多个文化中心和法语培训中心,培训非洲青年骨干。
军事上,英法为加强其在非洲的威慑力和干预能力,均在非洲驻有军队,必要时动用军力强力介入非洲事务。英国在南非派驻有“英国和平支持队”,在肯尼亚派驻有“英国军队训练队”,在塞拉利昂派驻有“国际军事辅助训练队”,旨在维护英国在非洲的传统利益。相比之下,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和干预能力远超英国。法国以“非洲宪兵”自居,它在非洲有三大军事基地,分设于吉布提、塞内加尔和加蓬,驻军超过8000人。法国政府多次派出独角兽特种部队军事干预科特迪瓦、中非、乍得及马里的国内冲突,并在2011年军事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时充当了急先锋。2013年法国政府计划帮助非洲组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负责每年为非洲国家训练2万名士兵。从法国在非洲一贯奉行的干涉主义来看,这一次它抢先派出士兵在马里维持空难现场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英法对国际事务的特殊影响力及其差异性
强国与大国的区别就在于:强国是全方位的强大,其软实力和硬实力均属世界一流,对全球重大事务有强大的影响力。按此标准来划分,惟有美国才能称之为强国,且是“超强”国家,其他国家的综合实力无法与之相比。大国则是局部性强大,其软实力和硬实力属于二流,但在地区层面或个别全球问题上也有显著的影响力,这样的大国包括英国、法国及俄罗斯等。审视英法两国的全球影响力,应该从全球事务和地区事务两个层面来解读,这样得出的结论比较客观。
作为全球事务的影响者,英法不具备美国那样超强的霸权实力,单从GDP和军费开支两项硬指标来看,英法与美国相比就属小儿科!虽然英法两国在全球层面也有几项指标十分突出——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有核国家,分别是世界第五、第六大经济体,军费开支位列世界第五、第六位,英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法国是西方民主体制的发源地,英语和法语都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两大语言。这些数据按说也很骄人,但仍然不能就此判断英法两国已属强国范畴,把他们称之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倒还妥贴。
但作为地区事务的影响者,英法却可称之为“强国”。何出此言?英法两国除了可动用其全球层面的上述权力外,还可利用自身特殊的历史传统优势及软实力来发挥显著作用,有时甚至是主导性作用。英国在大英帝国崩溃后成立了由它主导的54个主权国家组成的英联邦国家联合体,英国女王为其元首,表面上各成员国地位平等、权利平等,但在处理英联邦事务上英国常常扮演主角。英联邦成员国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一些国家,英联邦管辖范围有多大,英国的影响力就能发挥多大。同样,法国也可以利用原法属殖民地发挥其特殊的影响,尤其在非洲法语地区,其影响力是无人能比的。英法在非洲的特殊影响力都很强(法国更胜一筹),英法苦心经营非洲时间久远,其对非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当其他大国想介入非洲时,英法必然要发出斥责声。
通过比较,英法两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总体上属大国范畴,但在欧洲以及非洲等地区事务上,他们的影响力又可称之为“强国”范畴,这主要得益于他们与原殖民地的特殊历史纽带关系,近年来法国在非洲频繁上演的军事干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非要在英法两国之间比出个高下,那么只能说是半斤对八两、各有千秋,英国对南亚、东南亚、大洋洲事务的特殊影响力要大些,而法国在欧洲及非洲的特殊影响力远超英国。
(作者王平贞为解放军后勤学院后勤政工系教授,赵俊杰为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