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亮
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预选在民主、共和两党的激烈角逐中已拉开帷幕。在构成本次中期选举的政治环境中,奥巴马持续低迷的民众支持率和频遭吐槽的执政能力将成为民主党在本次中期选举中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
人气总统的形象“蜕变”
奥巴马是在美国遭遇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外深陷两场战争的泥潭、全球领导地位下降和国际形象严重受损的形势下,打着“希望和变革”的旗号当选的。尽管奥巴马当选总统前只做过几年的国会参议员,但他的多元文化背景、超凡的魅力、近乎传奇的经历、出众的口才和充满激情的演说,加上美国主流媒体无处不在的渲染,使他受到美国人偶像般的崇拜,成为美国政坛一颗耀眼的新星。2008年奥巴马就职时,民众的支持率一度高达69%。但好景不常,仅隔半年其支持率就下降为55%,此后一路下滑,到2009年末仅为49%,首次跌破50%。2012年连任总统后,奥巴马的支持率也没有明显改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2013年11月举行的民调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下跌到37%,是其就任以来的最低点,此后虽略有上升,但一直在40%上下波动。
伴随着支持率的走低,民众对其执政能力的评价也好不到哪里。甚至有民调和评论把奥巴马列入美国历史上最差的总统行列。毫无疑问,仅短短六年,奥巴马身上的光环已尽褪。
“奥巴马疲劳症”
造成奥巴马形象“蜕变“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美国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奥巴马政府的应对不力所引发的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信心下降是奥巴马声望大跌的主要原因。
在2008年,奥巴马是打着“希望和变革”的口号胜选的,他对民众的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他声称将恢复总统一职的竞争力。可是,奥巴马实行“新政”以来,虽然美国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失业率下降,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联邦债务持续攀升;长期失业率上升,美国人对就业和经济的不确定性的焦虑前所未有地加大;中产阶层收入增长停滞,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进一步拉大;医改法的实施使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减少,但医疗保健费用却上升;枪击案件频发,成为美国社会的痼疾,枪支立法步履艰难;近期发生的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导致的弗格森小镇骚乱和席卷多地的黑人抗议事件,暴露了在奥巴马当选后,美国种族关系仍高度紧张的这一不争事实。
奥巴马在第一任期的头两年,由于民主党同时掌管白宫和国会,取得了通过大规模经济刺激法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医改法案等立法成就。但此后特别是连任以来没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奥巴马执政六年,在内政上,其在国情咨文中承诺的施政目标大部分都没有兑现。作为第一任期中最重要政绩的医改法,自通过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而且执行过程一波三折;作为第二任期最优先的移民法改革,由于国会共和党人的阻挠而陷入困境;两党围绕开支和债务限额的谈判未能达成妥协导致联邦政府在相隔17年之后再度“关门”。在外交上,虽然在第一任期取得了结束阿富汗战争、从伊拉克撤军、与俄罗斯达成新的削减战略武器协定等外交成果,但美俄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陷入新的“冷战”。连任以来,在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问题上,奥巴马政府都表现得行动缓慢和低效。特别是面对伊拉克极端组织的进攻,奥巴马政府表现得极端软弱,引发美国政界对奥巴马政府中东政策的批评,美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受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下降。
严峻的现实导致美国民众倍感挫折,对联邦政府“信心崩溃”,不满增加。根据美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今年8月举行的民调,60%的民众认为美国正在“衰落”,认为后代生活将会比他们差的高达76%,“美国梦”变得难以企及。
其次,奥巴马个人的一些言行也使其形象受损。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候选人的个人品质及其所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如“与我共享价值观”、“强大的领导能力”、“关心民众”和“对未来的设想”对吸引选民投票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盖洛普民调,在2008年,认为奥巴马“懂得美国民众的问题”的民众高达74%,目前却不到50%。今年以来,大量来自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等中美洲国家的未成年人因非法越过美墨边界被关押,酿成一场移民危机。危机爆发时,奥巴马正在得克萨斯州为民主党中期选举募捐,获悉后他却拒绝到实地考察,遭致移民团体和民主党的不满。虽然相繼发生乌克兰危机、美国记者惨遭斩首、弗格森骚乱等事件,奥巴马仍不放弃在马撒葡萄园岛的度假,使其饱受舆论诟病,被批“脱离民众”,对奥巴马的形象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后,在两党政治极化的政治环境下,对总统的评价也依党派划线。奥巴马自就任以来,除了短暂的“蜜月期”外,一直是美国政坛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而且对其争议依党派而两极分化。89%的共和党人认为奥巴马不能有效管理政府,而持相反看法的民主党人则高达76%。
上述导致奥巴马的声望和支持率下降的因素,被美国政治学家库克形象地称之为“奥巴马疲劳症”。
民主党中期选举的“累赘”?
奥巴马声望下降和民众对其执政能力的不满和怀疑,已成为民主党2014年中期选举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民主党在本次中期选举中面临不利的选举形势。首先,在众议院改选的全部435个席位中,民主党必须净增17个席位才能夺回对众议院的控制权;在参议院改选的36个席位中,共和党只要净得6席就能取得参议院的多数,而在民主党所需捍卫的21席中,有7个议席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赢得的州,其中蒙大拿、南达科他和西弗吉尼亚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因退休而不竞选连任,共和党在这三州的竞选拥有绝对的优势。其次,从选民的角度分析,总统选举和中期选举的关键区别在于投票率和参与投票的选民的不同。美国选民的投票率不仅低于大多数西方国家,而且从196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相比较总统选举而言,中期选举的投票率更低。由于民主党的核心选民团体除少数超级富豪、城市精英外,主要是少数族裔、蓝领工人等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后者较少参与投票,故一般来说,选民投票率低对民主党不利。尽管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在民主党传统核心选民的基础上,增加了年轻人、少数族裔、妇女等选民团体,形成了“奥巴马选民联盟”,但“奥巴马选民联盟”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主党选民联盟,相比较老年选民,年轻人不太热衷参加中期选举投票。
上述对民主党不利的形势由于奥巴马声望下降以及民众对其执政能力的不满和怀疑而加剧。在美国政治中,国会选举与总统声望有密切的关联:作为党的全国领袖,由于总统选举的“上衣后摆效应”,一个深孚众望的总统会导致支持本党国会议员候选人的选民人数增加;反之,一个声望下降的总统则会拖该党国会竞选人的后腿,即“后摆效应消失”。换言之,选民的投票行为日益受在职总统支持率的影响。这是因为对多数选民来说,“回溯性投票”是其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投票选择,即把国家现状与总统治理国家的表现联系在一起,以此惩罚或奖励总统党的国会候选人。当他们对总统政绩感到满意时,就支持总统党的国会候选人,反之则支持反对党的候选人,这一趋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明显。
这一“规律”也可能体现在2014年中期选举上。尽管奥巴马不参加竞选,同时也不在各州选民的投票议题上,但他已成为促使选民下决心投票的一个因素,多数民众把2014年中期选举作为表明不支持奥巴马的一种方式。众多的民调显示,约有35%的选民称,他们在今年中期选举投票是为了反对奥巴马,而称是为了支持奥巴马的只有17%。此外,奥巴马的民众支持率在低位徘徊也给予共和党在竞争最为激烈的国会选举中一个攻击的靶子,共和党努力把此次中期选举变为对奥巴马执政六年的一次全民公决。这迫使民主党不得不陷入为奥巴马辩护的窘迫境地。2014年1月27日的盖洛普民调显示,在本次中期选举一些竞争最激烈的参议员选区,共和党候选人把反对奥巴马作为竞选的议题,而其民主党竞选对手则竭力避免把奧巴马作为议题。对民主党尤其不利的是,不少参议员竞选激烈的州都是反对奥巴马的州。这说明奥巴马民众支持率的高低是民主党能否保持在参议院的微弱控制权的关键因素,奥巴马在本次中期选举中将可能成为民主党选票的“累赘”。
“第二任期诅咒”:难以摆脱的历史宿命?
民众对奥巴马支持率的持续走低,削弱了奥巴马和民主党标签的政治影响力,并促使一些竞争激烈的红色州和强烈反奥巴马州的一些民主党候选人与奥巴马拉开距离。
在奥巴马民众支持率低迷的情况下,民主党担忧,如果共和党把此次选举变为对奥巴马的一次全民公决的话,民主党将可能失去对参议院的控制权。因此,民主党在竞选策略上竭力把议题从奥巴马的执政能力上转移,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奥巴马的经济成就,借助目前美国经济形势好转而大打经济牌,以提升奥巴马的人气,为民主党加分。
但民主党的上述选举策略将很难奏效。首先,经济好转并不能使奥巴马的民众支持率止跌回升,为民主党中期选举加分。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不是本次选举选民关注的首要议题。导致经济议题的重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由于国内危机不断出现,美国民众关注的重点也不断变化,没有一个议题能长期主导本次中期选举,成为影响选民投票选择的最重要的议题。这是本次中期选举在议题上不同于以往的一大特点,即呈现出“多议题和无主导议题”的特点。其次,奥巴马的支持率并没有因为经济形势好转而提升,同时也没有改变民众对美国未来财政状况的担忧,中产阶级工资增长停滞和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并没有因为经济好转而得到改善。近期皮尤中心的民调显示,认为美国经济形势好的民众只有19%。最后,从战后美国选举政治的历史经验来看,在中期选举的最后100天,总统很难大幅提升其公众支持率。这意味着民主党很难依赖从奥巴马的人气提升上赢得本次中期选举的胜利。
奥巴马的声望下降和执政能力遭质疑似乎印证了美国政治的一个惊人的现象,即每个成功连任的总统,其主要成就都是在第一任期完成的,到第二任期几乎毫无例外的鲜有建树。例如,杜鲁门最重要的政治遗产——“马歇尔计划”、遏制战略等都是第一任期的成就,到第二任期则因美国陷入朝鲜战争等困境而支持率大跌;尼克松最重要的历史成就——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和结束越南战争也都是在第一任期完成的,在第二任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奥巴马似乎也难以摆脱这一历史“宿命”。前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并曾担任奥巴马经济顾问的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将这种现象称为“第二任期诅咒”。
美国学者用“跛鸭总统”来阐释这一“美国政治的惊人重复性”现象,即总统在任期即将结束时会失去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从这一视角出发,美国不断有学者提出总统任期改革的建议,希望通过延长总统任期来摆脱“第二任期诅咒”。但这很难,因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两党政治的日趋极化导致的政策制定僵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共和党取得参议院多数,这将是它八年来首次控制参议院,从而形成民主党控制白宫、共和党控制国会的“分裂政府”的政治格局,这必将进一步对奥巴马第二任期后两年的立法议程形成掣肘,届时奥巴马将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跛鸭总统”,更难有所作为。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