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飞 田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68-02
创建学校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对學生的教育过程同指导应考过程等同起来,把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学校都逼到单纯追求升学率和考分的独木桥上,造成办学一般化、简单化和“千校一面”、“万人一貌”的格局,湮没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扼杀了学校的个性特色,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面对21世纪的挑战和世界人才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万人一貌”的状况,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只有办出学校特色,才能改变长期以来“千校一面”的单一学校模式和畸形发展。由此可见,办出学校特色与实施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办学特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特色办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个行业、各种职业对用人的需求与计划经济时期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人们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知识观念、择业观念等等,日臻多元化、实用化、世俗化、个人化。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变,必然波及教育领域,学校不能不引起注意和思考。有孩子入学的许多父母也到处打听哪些学校有什么办学特色,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特色”班去。“特色”似乎与优质教育联系起来。尽管人们对“特色”的理解不同,但是要求学校办学有个性、有特色却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确立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 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校开展的体育特色教育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此外,学校开展的体育特色教育,无论对于学校品位的提升,还是学校综合成绩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特色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稳定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身心状态,增进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显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来发展人的身心,确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适合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就感;能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馈赠、洒脱,奔放的心灵愉悦和机体每一细胞进发而出的勃勃生机活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通过体育活动和比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从中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防止和减弱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合理渲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特色教育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相容
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正常交往,就能给人带来一种存在的安全感,就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间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体育课中存在着人际关系。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完成的,课堂中存在多种人际交往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到,师生之间因处在教与学的不同位置上,而必然有教与被教,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如在队列练习、队伍调动、教师讲解时,学生应无条件服从命令听指挥。而师生之间还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协作关系。如学生在自由练习、活动性游戏时,要让学生摆脱羁绊,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
教学过程中,还大量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该培养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可见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相容、以及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体育特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体育中的各种竞赛,是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教师应通过比赛和游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进取,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比赛中总是胜利与失败并存,对学生进行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正确对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各遇到的失败与挫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永远成为一个强者。
四、体育特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生活中不是每一个都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心理不健康的人,有的自以为是,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之处;有的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的心理使之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事也不愿去做。心理正常的人,应正确的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在群体中的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和大家同心协力共同进步。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会出现这种情况:运动能力强的总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课上练习时一般很活跃,精神状态较好。而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跑不快,跳不高,投不远,什么运作也难以完成,他们往往把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若不注意这些学生的情绪,就可能在个别人中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师要从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长处,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逐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识,尽管我很多不够的地方,但事实上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他们丢掉自卑感,在集体中平等相处,并主动地提高自己。
五、在特色体育教育活动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教材的选用应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
六、发展体育特色教育要處理好三种关系
发展体育特色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特色的形成需要学校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不能一蹴而就。学校在发展特色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处理好合格与特长的关系问题。应该明确,特色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竞争的社会。但是合格加特长作为一个目标,现实中还应注意到学生的生理和智力因素,遗传及天赋因素,对学生应因材施教,切不可揠苗助长。应当很好地处理好合格与特长的关系,做到先普及后提高。在合格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特色优势。
(2)应摆正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关系。理论上讲,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提高应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由于“挤独木桥”的形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是急功近利,热衷于“题海战术”、挤牙膏式的开发智力,只图升学率上去,一俊遮百丑,很难兼顾到学生特长开发;有些学校虽然搞了特色班,但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其当升学的“帮忙田”。对这部分学生往往疏于管理,不注意品德方面及文化素质的教育,“特色生”也就成了“学困生”。如此特色教育是令人担忧的。所以办特色教育,要从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上,彻底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否则会事与愿违。
(3)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教育,应创造条件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紧紧依靠学校的传统优势和文化环境,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立体化网络,坚持一体化教育,增强育人合力。课内与课外犹如车之两轮,机之双翼,相辅相成,不可相互替代,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伟大实践中,尤其应注意这一点。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处理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把体育特色教育工程构建好、实施好,并能够产生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效益,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蓝图再添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