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凤英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势在必行。我校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课堂教学实际,开展了12321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到目前为止已初具成效。但随着课改的深入,12321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就有必要进一步的推进甚至“蝶变”。于是“A+B”角色教学模式在我校就应运而生:小组学生被分为A1、A2、B1、B2四个等级,A1为优等生,B1为中上水平学生,A2为中等生,B2为差生,让A1学生与B1学生结成帮扶对子,A2学生与B2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即把关注的重点转到“B”角色上来,教学关注得最多的是中差生的发展。
这一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帮扶不到位、交流困难、优生与差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象,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提高、大胆质疑、创新生成中体味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喜悦。下面就笔者在这一模式下,简要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一、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到罗杰斯的“沉浸说”,无不处处闪耀着“学生主体参与”的光辉。在“A+B”角色模式下,全班同学按照实际情况分成小组,我们是每8人一小组,小组内每两人结成一个“A+B”的对子,理论上要求教师更关注“B”类学生,并进行捆绑式考核。课前,集合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我们编制了符合我校学生实情的导学案,并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A”类学生除自己需完成任务外,还必须帮助“B”类学生,这样“一对一”的帮扶有效地弥补了教师因精力不足而导致的扶差盲点。
二、全员合作,积极参与
要使教学具有浓郁的合作特征和生成气息,师生、生生乃至师师之间的全员互助合作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目标、重点、难点在互动中能逐步的形成,有争议的问题在辩论中逐渐的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不断探讨和“纠偏”中可以得到解决,实现了“三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教师和学习优势学生的有效帮助;学习优势的同学在帮助学习困难同学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自己的表达得到锻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直接地促进。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评价已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逐渐转变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要善于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现已经将其延伸到学生的相互评价等领域:不仅“A”学生个体可以出题考“B”学生,而且学习小组也可以出题考其他小组。实际上,学生改编、创造试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应用的过程。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团队精神,提升他们的境界,拓宽他们的胸怀。
三、反思归纳,提高能力
反思使人睿智,反思使人提高。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发展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反思,是学生创新的应有品格。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问题驱动学生反思:鼓励学生自主性地一题多解——实现集体智慧碰撞,而非简单地过分追求一题多解,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进行反思;加强开放题训练,通过开放条件或开放结论,让学生在变中反思自己的理解,实现创新;建立数学医院,充分利用学生在预习、展示中出现的不足和错误激发学生反思。在不断地反思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习优势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当然,学生的反思提高既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也离不开教师的追问和点拨。
四、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大胆质疑,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教学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追根究底,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放开课堂,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助合作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那么学生厌学情绪就能得到积极克服,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得到有效减轻,课堂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