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组学习中“不协不作”现象的应对策略

2014-04-29 00:44:03吴光平田华明任大军
亚太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协作学习应对策略

吴光平 田华明 任大军

摘 要:新课程体系倡导的协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开展协作学习的意识、能力、方法等都是有限的,要开展富有成效的小组协作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观察,发现课堂上“不协不作”现象还相当普遍。那么,如何应对这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协不作低效现象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小组协作;协作学习;不协不作;应对策略;有效

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先从一堂公开课说起吧,那是一堂看起来很不错的优质课,教师深情并茂的讲解,学生顺从地听老师的任意调遣,师生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当教学进程发展到小组讨论时,前排学生唰地回头,迅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顿时,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组则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发言,甚至有个别的学生觉得无趣,四处张望,像个局外人。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往往都是感觉良好一点的同学,成绩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很难站出来代表小组发言。

这节课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之后,笔者通过大量的听课活动,仔细观察,初步梳理出目前开展小组学习教学活动中“不协不作”的几种常见问题:

1.小组成员协作意愿的淡漠

当教师在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这让任课教师很尴尬,经多次提示鼓励,都不见学生动起来,常常把教师急得直冒冷汗。观察那些小组成员,笔者看到他们接到协作学习任务后,没人出面组织,大家不商量、不讨论,成员间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从而导致他们相互间不能进行轻松自由的交流,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协作中来,使协作流于形式。

2.协作能力缺乏训练

有的小组协作学习一看就知是在上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没有小组分工,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更没有制定学习步骤。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整个时段的活动,显得松散,没有章法,因而也就谈不上学生们能从这个活动中有多少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收获了。

3.小组学习手段的滥用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易如何,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协作讨论,缺乏挑战性。似乎只有让学生协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其原因,一是由于任课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二是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梳理,更没有对小组活动环节认真设计,随意性很强,讲到某处,突然觉得该调节下课堂气氛了,就即兴来个小组活动,以致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学习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样单一方式的刺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

4.小组讨论没有思考的基础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旦问题一出现,不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马安排组织小组讨论。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展开讨论,造成一些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协作学习之真谛。还有种情况,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在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活动时,不能给予学生小组协作学习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协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协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协作探讨不充分,致使许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或缺乏深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协作学习就容易失去兴趣。

5.加剧强势压倒弱势的现象

通过观察,小组协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学困生被边缘化,出于劣势被冷落的地位。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多数时候在协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也许是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还有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设发言人,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二个“积极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

对协作学习中低效现象的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意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不仅是个教学手段,如果有效应用它,它就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的途径。所以,我们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上。专家指出,“小组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小组互动学习中要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互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协作,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当然这种协作意识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2.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技能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这些独生子女学生,比较缺乏协作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竞争、协作意识,对于他们,我们仅仅是鼓励还不够,还必须从协作学习的方法上给予训练和指导。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根据任务制定学习步骤,如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问题需要的材料,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大家如何各抒己见,探讨交流,意见的归结等方面,也都需要教师做技术上的指导和训练。这方面,很多专家建议: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协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然后在讨论中,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才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成员间的个性、交际能力、知识结构都有差异,因此在开展协作学习中,协作规则的形成和遵守就很有必要。只有在规则中,成员间才能学会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协作精神,所以,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指导训练中,逐渐建立起一套有序、合理的协作学习常规机制,使小组协作学习更有序地展开。

3.准确把握小组协作学习的契机

如前所述,在课堂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中,有些老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随意性很大,甚至为了课堂的热闹,滥用这种学习方式。其实际效果,不言而喻。那么,怎么样才能科学准确的把握小组协作学习的契机,使这种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呢?

小组协作学习环节的设计要合理要有目的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有明确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其中,协作学习的内容的讨论价值和思维含量很重要,既不能过于简单,又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太难,就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太简单化,又从而抹杀学生协作的兴趣,致使小组协作学习流于形式。另外,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协作学习,教师必须要对小组协作学习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小组协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之前就对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准备,以实现协作过程中的充分性和深入性。

一般来讲,那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或者学生不易理解之处,就是协作学习的所在。通过协作交流,小组成员可以碰撞思维的火花,相互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在共同探究中,茅塞顿开,从而解决问题,攻克难点重点。

4.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把问题引向深入

我们要明白,课堂教学不是走秀,不是表演,那种把小组协作学习当作点缀的做法,是很不恰当的。

小组协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解决相对困难的问题。因而,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很重要。一个问题刚提出,任务刚布置下去,不等小组成员深入思考和充分交流,就匆匆忙忙发布收兵令,结束讨论,而忙于检点战利品,其结果是收获了了,令人失望。

所以,在开展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协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协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协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5.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究竟怎样分组才更科学合理呢?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一般情况下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就是强弱搭配的方式。但是这里的异质性混合小组,不是教师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而随意性的分组,而是要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还要考虑学生间的关系程度,亲疏程度,参与的积极性也好,表达的自由也好,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只有小组成员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他们每个成员才能放松的参与协作学习。所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分组,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其实是个很重要的大问题,它不是简单的强弱搭配,也不是强强弱弱分类组合,更不是课堂随意圈定,说白了,它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只有考虑了这些因素的分组,才更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取得小组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事情不是分了组就了事的。分组之后,教师在学生协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调控。当协作学习小组建立时,可能有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就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小组分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间的分工,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工作要做,从而避免学困生自己把自己边缘化。

在协作学习进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诱导和鼓励那些个性孤僻、成绩差、学习能力困难的弱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各小组都喜欢推荐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发言,这时,教师就要适当地给予那些弱势学生在全班展示表达的机会,替他们找回自信和尊严。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调控管理。教师的这种调控管理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协作学习的组织方面,制止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协作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

(2)在面对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教师应让协作学习者学会倾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言之有理。要在听取其他小组协作成员论点论据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争论,并在吸收小组协作成员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3)在协作学习的方法方面,教师应要求小组成员了解小组协作问题的背景,并要求学生对小组协作的问题有一个预先的准备,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走动,主动发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

总之,通过笔者的课堂观察,目前的所谓小组协作学习,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小组成员间“不协不作”现象很让人忧虑。

我们的建议就一句话:教师要加深对小组协作学习的理解,真正做到协作的有效性,不要停留于表皮的认识,更不要为了凑热闹,随意地整个形式表演给观摩者看。

参考文献:

[1]闫进.转变教育理念,创设合作学习平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2).

[2]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协作学习应对策略
竞赛式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协作学习效果比较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36:23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0:17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6:12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25:06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17:40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