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如何“接地气”

2014-04-29 02:04冯志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接地气群众文化

冯志平

摘 要:群众文化来自群众,群众文化的目的是服务群众,文化只有回归群众之中,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在文化发展的转型期,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如何地“接地气”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探索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辅导者;接地气;回归群众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来自群众的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为群众的文化,群众自己的文化。”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为群众的文化”其主导者是政府,其传播者就是群众文化的辅导老师。“群众自己的文化”就更加不难理解,那就是群众中的自发的文化现象。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离开了哪方面,我们的文化建设都无从谈起。那怎样才达到两者的统一,让文化下接地气上有人气、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真正的起到引领人、感染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几点谈谈体会。

一、群众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群众文化领域,虽然经过了多次的酝酿和尝试,但是依然延续着政府主导,群众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具体地说就是:由政府出资、出力把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送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这包括我们的文艺团体把编排好的戏剧、歌舞等形式众多的演出以政府送文化的方式,呈现到我们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再者就是我们从事群众文化传播的单位,如:文化馆为基层提供免费的艺术辅导、图书馆把图书和讲座免费送到校园乡村等方式。就拿我们凌源市的剧团来说吧,每年还仍然坚持送戏下乡五百余场,然后,再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这听起来是一件天大的惠民好事,但仔细分析,这种由“政府主动送,群众被动接”的模式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加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养成了我们有些群众文化的辅导者传播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慵懒习惯,总满足于做几件大事,搞几次大活动,造造声势就偃旗息鼓,这不但是对群众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文化的亵渎。我们只有彻底改变专业人员的“闭门造车”和一味地组织安排“政府购买服务”的计划模式,才能达到群众所求所愿,进而转化为让文化的传播转变为让老百姓自己去创作,去表现他们平常的现实生活,实现自身对文化的需求愿望。

二、群众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社会的灵魂,它来源于群众,必须回归到群众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建造得好,还要看它与老百姓的距离远近,接没接地气。廣大的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爱看、乐看并参与其中,感染其中,达到了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就说明我们的群众文化接地气和涨了人气,这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文化的作用在于引领,如何引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是我们群众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不断走向市场的今天,大众的殷切期望,就是我们作为基层群众文化辅导者的所想、所求、所做。

三、群众文化如何“接地气”

著名学者于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文化,是要接地气的。”一句“接地气”,就是说我们为群众送去的文化要对上老百姓的脾气口味,这样才能有人气,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谓的“接地气”,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基层普通民众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的辅导老师,如何去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以他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让群众自己办文化,让普通大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这就是“接地气”。

群众文化“接地气”的好处还在于我们要真正地做到用文化引领着群众走,走到群众中间,让群众自娱自乐,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们凌源市每年一度的“凌源之夏”艺术节,已经连续搞了二十四届,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活动的组织者总是在摸着群众的文化脉搏而动,从以前的由政府组织排演剧目到现在的所有节目都出自当地群众之手,这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群众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促成的。老百姓自己登台表演给自己看,这自然就聚集了不少人气。而我们文化辅导部门给演出定的调子就是“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更是点燃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可以说既接了地气又增了人气。

四、群众文化的走向

群众文化建设不是长官意志,而是百姓的心声;不是计划的指令,而是群众的创造。因此,我们群众文化的传播者要积极探索群众文化的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群众文化传播辅导的实践中,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最受群众欢迎,需要实践的检验,随着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在台下的被动接受,他们已经产生登台表演的欲望,可是,他们缺乏登台表演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群众文化的辅导去努力,去包装。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上强调:“基层文化服务要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多一点小而活。”这就要求我们群众文化的辅导者摆正自己的位置,瞄准服务的对象,我们在进行基层辅导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自家孩子总是最好的”主观思想,总会一相情愿地认为我所呈现出的都是精品,但经过到群众中去接了地气以后结果却未必如此,你必须得考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认可程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转型期,在面向基层的群众文化服务中,接地气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只有向生活要素材、从生活中找灵感,才能使文化像补钙一样强基固本;只有让我们提供文化服务多一点泥土气息,文化才能在基层扎根。一句话,只有和群众的距离越近,才越能“接地气”,才更能聚人气,才能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猜你喜欢
接地气群众文化
浅谈群众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浅析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