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一首古诗

2014-04-29 00:08苏冬梅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碧玉语序文化背景

苏冬梅

赏析一首古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去体会语言文字所形成的美的形象、美的哲理、美的境界、美的节奏、美的韵律等等;也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社会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对古诗进行阐释。前一种方法诗文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的本身;后一种方法强调要搜寻作者的原意,要将作品还原到作者的时代背景中去,在诗文形成的那个大背景中欣赏古诗。

前一种方法自有它的理由------一个文学作品的好坏,起作用的是它的组织与质地,它的形象和结构等,而不是作者的原意。况且追寻作者的原意,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自我,客观的追寻作者的原意。因为每一个追寻愿意的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思想、自己的教育背景、自己的文化背景。在追寻愿意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加入自己的感受、想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谬误。如: “女媭之婵媛兮,深深其詈余”(《离骚》)一句中对“女媭”的注释多达数种,有的说屈原的姐姐,有的说是屈原的妹妹,有的说是女巫,有的说是侍女......到底是谁?哪个正确?

另外读者在还原作品原意的时候,不知不觉会把自己的情感移情于作品之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你不是作者本人,你怎么会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但一个文学作品可能经历了很长的年代,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某些词汇都失去或是改变了原来的意义。孟子就曾经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他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思想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年代,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果不能尽量还原文学作品的背景,便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理解。

如:王荆公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如果不还原作者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只从文字的组织、结构上去理解,就只能理解为描写人们过年的情景,而不能读出王安石官场上的失意、人事变迁的感慨。

再有有些词汇的语意已经遗失,如果不能还原便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如:

贺知章的《咏柳》中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诗句,“碧玉”语出《乐府。碧玉歌》“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一句,指的是十六岁的女子。古人早婚,十六岁正是婚嫁的年纪,这正与柳树的特点相契合。早春二月的稚柳,鹅黄嫩绿,娇嫩可爱,没有到密叶藏莺的时候,正像破瓜之年的女子还没到丰荣盛鬋的年华。这句诗中的“妆成”指的是新妆初成,也暗示着早春二月柳树的特点。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还原而单从字面理解,就会误读为“高高的柳树,长满翠绿的新野,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选取哪一种方法去赏析一首古诗?两种方法孰对孰错?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他说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词语的顺序、停顿、标点、用字、文法这都是语序轴上的作用,一首古诗的好坏,语序轴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便是例证。

除了语序轴上的作用重要,同时还要有一个联想轴上的作用要注意。什么叫做联想轴?他说每一个语言,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如:读到咏蝉诗我们会想到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读到“明月”诗你会想到相思,读到依依杨柳便会想到依依别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你对这些语码进行了还原,这样进行还原,我们对作品的赏析就更能贴近作者的原意,更能感悟到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同样是咏蝉诗,同样是蝉的高洁,因时代背景不同、遭遇不同,内涵也变产生了不同。虞世南生于初唐盛世,本性高洁、腹有诗书,且屡次得到唐太宗的赞赏,才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生于高宗时期,因上疏論事触忤武则天,身陷囹圄,自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身陷党争,长期受到排斥、压抑,仕途潦倒,乃有“本子高难饱,徒劳愤恨声。”这就是联想轴上的作用,读作品联想到作者的生平,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还原。

综上所论,在欣赏古诗的时候既要从作品语言文字的质地、组织结构、表情达意上入手,又要最大可能的还原作品背景,搜寻作者本意。

猜你喜欢
碧玉语序文化背景
碧玉蝶
红 火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诗意“碧玉”
碧玉清溪织彩绸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