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分组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能力的锻炼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要保证分组式教学方式能够长久发挥实效,需要教师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克服分组不当带来的困境,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教学分组,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教学 分组式教学 分组协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人心了。作为职高生,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市统考的科目。但是由于城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对于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在职高学生中还是参差不齐的。班级里学习能力强的或初中基础较好的同学学习速度快且效果不错,感觉“吃不饱”;而学习能力差或学习不用心的学生则感觉这门课没有可学性,甚至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上机课的时候只能打打字。那么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呢?如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呢?我觉得分组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组教学的具体做法和感受。
一、分组的方法与策略
分组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将全班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优化组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确定分组的标准。这个标准既要让每个组内的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体现,而且也要照顾到个别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这个标准不是统一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模块,不同班级情况制定具体适合的标准。例如:在高一新学期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我校高一学生有一部分是从农村中学升学而来,他们有些信息技术基础薄弱,而有些则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分组不能一次成型,而应该在一段时期内有计划的对组内成员进行调整。
其次,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各学科综合成绩以及信息技术测试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即甲、乙、丙三类。例如:一个班中甲类为优生,占30%;乙类为中等生,占50%;丙类为差生,占20%。教师分别在甲类中选1人,B类中选2~3人,C类中选1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分别确定小组长。小组长可通过毛遂自荐、互相推荐或指定的方式产生,并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组名,实践中证明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三,向学生说明,分组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各组的人员组成将调整;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这样会让组内成员形成一股凝聚力,更有利于教学地实施。
二、分组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过程
一般来讲,先提出本次课的目标,以问题(基础问题和提高问题)的形式提出任务(学生只要能完成所有基础问题则达标),然后让学生各自阅读教材、操作和讨论,教师分别解答问题,对于大众化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演示。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通过“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的菜单(或功能键)完成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基本操作,基础问题为相应的基本操作;提高问题为只通过鼠标完成上述操作和归纳出基本操作的四大步骤。分组学习开始后,教师应首先观察每一组是否有组织地开展分组学习,若没有则加以一定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小组内,作为组内普通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练习(任务)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和小组指导还不够,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个别指导,如对丙类学生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听、说、做、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做到几个优先:优先提问、优先发言、优先辅导。
(二)弹性的作业布置和区别对待进行评价
分组教学目标在每章节、每单元教学中的体现物是“弹性作业”。它一般有由约60%的基础题、约20%的加深题和约20%的拓展题组成。基本题体现着“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人人必做;加深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纵向挖掘,为丙类学生的选答题和乙类学生、甲类学生的必答题;拓展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为乙类学生的选答题和甲类学生的必答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中作业的完成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可以把一个问题设计出几个不同难度的标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丙类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乙类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甲类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三、分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分组教学当作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固定模式,不能因内容不同而改变。
2、分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小组参与学生的分组学习,但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正常学习。
3、在分组教学中,教师设计任务时应对甲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任务。
4、注意每组的人数和男女学生比例。每个小组的人数以3~5人为宜,人数过多效果不好,过少则达不到相互合作的效果;同一组中不能只有男生或女生,因为男女生同在一组能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5、组内成员应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每一组中没有固定的优、中、差生,谁的成绩提高了,谁就可以从中等生变为优生,或者从差生上升为中等生,所有成员都能上能下,形成不断竞争、不断提高的局面。
从近年的实践看,实施分组教学并处理好上述五个问题,哪怕是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再大也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分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使学生形成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使学生节节课都学有所得,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军;;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31期
[2]. 张水波;;分组协作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蔣玲玲;;协作学习初探[J];甘肃农业;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