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需要什么

2014-04-29 00:44:03姚焕成
关键词:力量读书教育

姚焕成

走进高中校园,早晨五点半,伴随着响亮的口号,你会看到学生体育锻炼的身影,二十分钟的运动之后,你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晚上十点,你会看到校园灯火通明,伴随不熄灯光的是苦读学子的身影和教师辅导的画面。禁不住令人激起“十年寒窗苦”的回忆,并发出“难,上学真难”“苦,读书真苦”的感叹。的确,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机会的艰难获取,高品味生活的向往,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导致今日的教育无时不充满竞争,无时不伴随辛苦。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师生接受,但残酷的现实却是为了“学优而仕”,不得不“吃苦”“迎难”。回忆和感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啦?我们的高中教育需要什么?

为高校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高素质”的内涵在新的高考方案中,虽然通过“学生操行评定”“信息技术考核”和“学业水平测试”等环节有所体现,但其核心的内容还是体现为“一考定终身”。为了最终的高考成绩,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无原则的耗时效应”在各个高中愈演愈烈,即使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向其他先进地区学习来的经验依然是“每天开设十一二节课,中午又加一节数学作业课”。课表中的“课外活动”“音乐美术”“心理教育”“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实为虚设。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耗时比赛”,不仅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以牺牲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却是不高的教学成绩和人的成长道德的沦丧。痛定思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高中教育需要什么?我们的教师需要什么?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做?愚人不才,唯一的答案是:走内涵发展之路是根本。那么,当前的高中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落实“内涵发展”呢?

一、读书习惯缺失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接受教育是人生之路必须经历的过程,只不过接受教育的途径因各自的成长环境不同而不一样。爱与智慧是走向孩子世界并引领他们走出这个世界的路径和力量。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把思考当作工作习惯,才能垫起生命的高度。读书的生活,能够让人因读书而安静,而减少喧嚣,让人诞生智慧。缺乏必要的营养,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达到有限的高度。作为教师,知识的宽度最终决定了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了在教育之路上能够走多远。所以,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反思目前的高中教育,“升学”成为“共识”,读书成为口号,因升学而缺乏读书时间成为共同理由。浮躁、功利使很多人仅仅瞄准了“升学”的目标,偏离了教育的方向。殊不知,方向意味着无限,目标意味着行走的终点。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共同打造了教师的专业底气,构成了教师行走的力量。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我们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和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只有广泛地读书,才能帮助学生不拒绝成长,更好地去远航。教师的读书不能单凭爱好,读书要读好书,夸美纽斯对于好书的定义是“这种书要是可以正当地称为智慧、德行与虔信的源泉的”。陶行知先生在《儿童用书选择标准》中说:“一本书之好坏,可以拿以下三种标准判断它:(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好书大多都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选择好书并坚持地读下去,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塑造完美人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条件。学校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发展内涵上,领导者要大力营造读书氛围,打造读书校园,引导师生读书,同时还要在繁忙的工作时间内留给教师和学生固定的读书时间,把学生的阅读课和教师的阅读时间固定下来,把师生的读书作为“必修课”,从强制、引领发展为自觉和习惯,让广大师生在不断地读书中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作为教师,无论教授哪门学科,不仅专业书籍要读,教育理论书籍和文学、哲学、艺术书籍也要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你会培养悲悯的情怀、心灵的关切、人性的尊重和永不言弃的理想与信念,你会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一种信仰;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你会学会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寻求宁静,把教育当作一种力量,并不断地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帮助自己;读陶行知的《教学合一》,你会勇敢地追寻陶行知的教育智慧,让你身上的教育力量不断地迸发出来;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你会潜下身来探究教育的宗旨和魅力,用民主和实用去抵抗陈腐的教育观念和对教育功利的追求,让你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更加纯洁、高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你会充分感受到教育之美,为自己充当美的传播者而感到自豪,并激励自己在教育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你会学会思考,学会反思,用良知施行教育,用哲学经典丰厚自己的知识宽度;读《贝多芬传》,你会在心里流出力和感受,在心灵燃烧的同时,找到爱和教育的力量;读《梵高自传》,你会感到读的不是书,而是梵高的生命历程,记住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灵魂。你会保持隐士的性格,让心灵之火不断地燃烧;读纪伯伦,你会在他笔下感受善良与智慧,在凝神静听时,忽然发现你听见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声音;读大江健三郎,你会发现当人处于完全放松与自由的状态时,思想将无限扩大,达到平时无法到达的境界。读小说,能见证人世的沧桑;读散文,能品味生命的隽永;读诗歌,能超越庸常的人生……读过之后,你会发现,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是多么幸福!

二、学习方法简单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育的非正常发展,尤其是目前就业的压力之大,出现了“考上大学”是高中阶段教育唯一目的的不正常现象。每年的六月,“高考”成为人们议论的最频繁的词语,坐在考场里的虽然是学生,而参加考试的实际是家长、老师和社会。功利型的教育早已在尚不发达的我国及望子成龙的百姓中形成共识和“定识”,因教育的可悲而无奈地锁定在能否通过高考这道“独木桥”上。成材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宗旨被扭曲,教育行为变得无法理解。我们的高中教育应当教给学生什么?值得深思。

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连为一体的维度。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与能力”,轻“过程与方法”,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即使写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常常出现照抄考纲和别人的设计,至于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思考得很少。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科内容都具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关键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和利用。要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必须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只有熟悉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拥有知识、利用知识。

目前,高中教育最严重的弊端是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较重视,对课外知识缺乏;对识记的“死知识”掌握较准确,对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较差;就题论题的能力尚可,举一反三、结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太低;对于考纲要求的内容兴趣较大,对于非考试内容或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太关心;掌握知识出现定势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较差;等等。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致。就此问题,不少教师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学习,但由于高考的指向性及其带来的教学的功利性,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探索效果极为有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和终极指向,本人体会也颇深。

第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构筑能力,是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的基本能力。无论什么学科,其知识内部的逻辑性都是非常严密的,无论是学习新内容还是复习旧的知识,都要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脉络化、体系化。零散的知识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把点和线的知识构筑成面的体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且掌握的效果比较好。体系的逻辑性,是知识完整的关键,学科知识结构的构筑不仅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学习习惯。

第二,分析探究能力是决定学生掌握知识效果的关键所在。考取高分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目的,学会分析、探究则是考取高分的主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值得分析探究,因为分析探究的本身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品质。目前比较推崇的“自主学习、学组探究”的模式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的较好范例。从问题的提出、思考,到知识的联系、解决,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到小组探究,从教师的帮助、引导到学生的思考、完成,只要注重探究,不同的方法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独角戏”,只能让学生接受被动的“灌输”,而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观察、分析、探究的新发现,更具有长期性和牢固性。

第三,注重知识的渗透与拓展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基本路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的不唯一性,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取一点而连多面,融多科为一科,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重新整合,无疑也扩散了思维的角度。通过多角度的思维,贯通多学科的知识,让学科知识之间互渗互用,能够加重学生的知识厚度,也是融合学生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四,转变观念,真正“放手”,是培养学习方法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已形成共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好多教师依然是不愿放手,牢牢地控制课堂。总喜欢以“导演加演员”的角色出现,把学生的活动紧紧控制在自己设计好的圈子里。为“防止”学生的出新,往往以“设问”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甚至吝啬地不愿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整堂课的效果都是预设生成的,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更不用说放飞思维了。尤其是学生的看法与教师的设计不符时,便严加批判,导致学生思维僵硬,没有批判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要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教师在帮助、引导的同时必须放手,鼓励学生探究、合作,用自己的思维产生新的观点,发表新的看法,用批判的思维去学习知识、分析问题。

三、校园生活单一与成长环境的打造

观察高中学生一天的生活,早已形成了“宿舍—教室—食堂”的基本模式,运动场成了体育课课堂教学的“专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仅仅是装点门面,长期闲置,音乐美术课设而不开,“大课间”形同虚设,课外活动变成了自习课,就连中午的休息时间也要安排一节数学作业课。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如蜗牛般背负着父母殷殷期望、老师谆谆教诲和自己美好前程的重壳,艰难地爬行,铃声、哨声和班主任另定的作息时间,让他们天天“急行军”。“痛并快乐着”是老师们对他们的安慰。“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是他们的自我鼓励。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当今,他们的精神在高度地僵化,他们的灵魂无奈地屈服,再也找不到上辈人少时的生活乐趣。天天与书本为伍,日日与题目相伴。灵魂如飘风,不知在何处;灵气似池水,居于泥堰中。没有体能的竞技,没有歌声的飘扬,没有潇洒的谈笑,没有开心的活动。花季少年的成长环境,令人发省,值得反思。

民国时期,蔡元培首先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制定了“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美育”与“劳动”也曾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当下的教育,使“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在高中生活中默默地变成了“健康为了学习的需要”。虽然体育锻炼与学习可以相互调节,也已在不少学校领导心中成为“天经地义”的理由,但把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上升”到为了调剂繁重学习的高度,仍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教育者是否知道:生命中有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那就是成长;生命中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那就是对成长的捍卫;生命中有一种永不凋谢的魅力,那就是对成长的守望。剥夺应有的、必要的体育锻炼,对于人的成长尤其是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的花季少年来说,实际是扼杀生命,侵犯人权。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长权力被剥夺的同时,精神的摧残更是可怕。花季意味着单纯,意味着快乐,意味着生机,意味着强大的生命力,意味着心情舒畅、精神愉悦。高中学生没有心情去大声喊叫,没有激情高歌一曲。一声大喊甚至一首流行的歌曲都会引来老师的惊慌和斥责。可是,从事崇高事业的我们,是否理解贝多芬在致贝蒂娜的信中的语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一振拔的苦难。”对视着梵高的眼睛,你是否仿佛看到了天真幼稚的婴儿,又好像看见了一个伟大而孤独的灵魂。没有狂妄的幻想,你不要试图接近他。看不到孤独灵魂深处跳动的火焰,你无法理解他的艺术与生活。真正的艺术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的力和感受,来自神圣的心灵,来自最优秀的个体。让光阴化作音乐,让生命的乐章奏起,人生才充满诗意与活力,麻木沉寂的人生,是一种徒劳的消耗。

体育运动和艺术欣赏,除了能够强身健体和享受美感,更重要的是能使人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愉悦的心情。枯燥单一的生活情调,古板无味的生活模式,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予以抛弃,因为花季少年拒绝接受。身体和心情的健康与愉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无法战胜的,即使强压重管,也只是短暂的屈服。我们所要思考和努力的是创设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知识,学会思考,收获成长的乐趣。

四、意志品质薄弱与健康心态的培养

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出现相对的缺失。教育体制改革,高中阶段教育被挡在义务教育之外。缴费读高中的现状,导致高中学生对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出现误读。对于师生关系、个人自由、同学相处、刻苦精神以及个人信仰等有了新的看法,尤其是意志品质薄弱成为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特性。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太多的急功近利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寸肌肤,最突出的表现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和世俗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身没有错,关键是“龙”“凤”的标准已经面目全非。人应当健康、独立、有尊严地活着,而要让“活着”更有价值、更有品味、更有创造力,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具有顽强的意志。作为教师,无论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还是从工作的内涵来讲,都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因为,学生的正常心态和坚强意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人生的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人都有渴望被别人了解的愿望。虽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家庭、性格、爱好各有不同,但自由的倾诉可以使人的内心得到满足。通过倾听,巧妙地了解学生,可以赢得信任,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阴霾,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增强信心,获得力量。倾听是一种爱的教育,给予一次表达的自由,给予一次被倾听的机会,教育往往会变得很简单。宽容是人类精神上最重要的、人最应该拥有的品质之一,宽容的人往往比较幸福,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怨恨别人,就是惩罚自己。每一个人生命底色中的善良和受益于师长的“宽容”,能够使人平心静气,并最终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自己的尊严。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讲,感受的力量巨大,感受的本身就是培养心态、锤炼意志的过程。感受阳光,获得成长,经历挫折,获取品质,让生命更健康,使精神更神奇。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领略知识王国的魅力,会让这种快乐和魅力无限丰富、更加迷人,能让学习者乐此不疲、浑然忘我。感受一些生活的重压与劳顿,经历一下人生的冷漠与孤独,在北风呼啸中学会忍耐和坚强,在大雪纷飞中收获宽容和信任,保持风雨之后依然繁茂,才能穿越时空,笑看人世沧桑。

“教育,应让孩子的世界不再卑微”。这种教育是阳光的教育、快乐的教育、具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为了使每年的六月不再恐惧、彷徨,我们必须竭尽所能,让教育成为一种力量而存在,让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欣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在阴雨绵绵的日子也能拥有一份诗意的阳光,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而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我们教师。

猜你喜欢
力量读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我们一起读书吧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