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高考复习中重新阅读课本的有效性

2014-04-29 00:44:03叶佩莉
关键词:课本和平考试

叶佩莉

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之本,也是教师教学之本,当然更是国家考查、命题的重要依据。但有些学生在高三实际复习过程中,往往觉得基础知识在书上有,一目了然,认为课本没什么好看的。对待课本知识精神懈怠,没有新鲜感和兴奋点。于是,从复习一开始就把目光或放在模拟题和高考题上,尤其喜欢钻偏难怪题,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或放在参考资料上,以资料代替课本,甚至幻想从中寻得高考试题。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会发现很多高考试题的答案都源自教材,真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由于这些学生没有课本知识作支撑,“底气”不足,在试题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犯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的结果。

所以,在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克服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心理,认识课本知识才是高考复习的本源。为此教师不妨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引导。

一、根据当年《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阅读课本,实现阅读课本的第一重境界:“记全”

浙江省考试中心每年颁发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是指导当年高考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告诉我们“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么考”。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理解、领会考纲意图,紧扣考纲阅读课本预测考试动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否则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例如2011年浙江文综第41第(2)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失分最严重的是关于“劳动和就业”考点,这个考点是在2011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列出的。但很多学生无法答出“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就业使得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相关知识表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基础知识发愣。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考试说明》未引起足够重视。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照考纲所规定的考点去复习阅读教材,一一落实,不得遗漏。也就是说对基础知识要全方位复习,特别是自己还不理解的重点知识要反复地精读,在每次的重读中悟到新的认识、新的理解,不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假如在此层面上有“盲点”,高考时就会丢分。

在复习中还要正确处理好《考试说明》与《学科指导意见》的关系。例如2010年浙江文综第41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浙江省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这一框中。《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对这一框内容以“生产与消费”为条目,具体规定了三个考点:(1)“生产决定消费”;(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3)“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考试说明》中没有把“社会再生产”作为条目明确列出加以强调。但在《学科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要求,“社会再生产”知识本身并没有脱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命题思路所达到的契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显见的。“课程标准”更深层地反映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重视,仍然固守“一切以教学大纲为准”的传统思维,那么在复习中必然会产生知识盲点。尤其是现在《学科指导意见》有了新的修改的情况下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1)“基础要求”中增加了的条目;(2)原来在“基本要求”中现在移到“发展要求”或“说明”栏中的条目;(3)原来在“不作要求”移到“不作拓展”的内容;(4)“不作拓展的内容”和“不作要求的内容”中删去的一些条目。

总之,在复习备考中必须把《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结合起来,依据《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在课本中找到各个考点,构筑完整的知识,全面复习课本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二、阅读教材目录,寻找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实现阅读课本的第二重境界:“联”

高考试题看起来都不难,答案也是简练的,然而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却是复杂的,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对知识理解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2013年浙江文综第41题第(2)题“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11分)。考查的是综合探究部分的知识点,十分引人注目。这在浙江高考政治卷中还是首次出现。该题遵循“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原则,紧贴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这一必修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

然而,学生在解答题过程中却出现答案漏点、调动的知识不够完整全面等问题,以至于省平均分为2.95分。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将教材、知识一般记住,不深入,不系统,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和透彻,难以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思考与解决问题。因此,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掌握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而且还要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把“厚书”变成“薄书”。基础知识只有从整体、全局中加深理解,才能实现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才能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才能把外在的课本知识适当转化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真正实现以能力提升带动基础知识的落实。

那么如何构建立体的知识网络呢?笔者认为在重新阅读课本时,必须注重目录的阅读复习。目录蕴含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清人王鸣盛认为:“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见目录阅读在复习中的重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各册教材都刊出了大大小小的目录标题。具体包括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目录标题以领悟要意、总揽全局。这是因为:(1)单元标题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大程度上概括和再现本单元的全部内容;(2)课题是全课的知识概括,是每课的中心和主线,课题能展示本课的总体结构;(3)教材中的框题往往是围绕本框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读懂了框题也就了解了该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也明确了目题与目题的关系。此外,最好也能重视“引言”的阅读复习。因为重视对“引言”的复习,能帮助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前后课之间知识板块的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以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为例,首先阅读单元标题“当代国际社会与我国外交政策”就可以明白本单元中心是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其次通过阅读“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与“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标题,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必须了解其背景和依据,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知识。而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则是认识我国外交政策和对外活动的落脚点。然后再阅读各课框题,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地说:第八课中有两个框题,分别是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本课侧重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这两框可以以“国际关系”为核心概念建立逻辑关系,了解其主要成员(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含义、形式、内容、决定因素等内容。第九课有三框,分别是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与第二框“世界多级化:不可逆转”;侧重于从动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讲述时代主题、国际新秩序、世界多级化、当代国际竞争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最后是综合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教材阐述了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采取的对外政策即第三框的内容,框题是“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基本点等方面知识,综合上述这些大大小小的目录,其知识结构图总结如下:

根据这个知识脉络与结构不难得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所涵盖的知识:(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自身国家与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的主题,有利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使我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4)根本上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一切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由此可见,在阅读复习课本时重视引言、课题、框题、目题的复习,思考它们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编制成条理化、清晰化、科学化的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感知全书,然后根据知识网络逐步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这是提高复习效率、巩固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以不变应万变、及时应变的能力,直至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三、联系高考题、错题、时政等重读课本,实现阅读课本的第三重境界:“用”

(一)联系高考题、错题重读课本

这主要指学生在对课本进行“记”与“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这块知识曾经做过哪些高考题、模拟题,有没有错题,学会从题目追溯到教材,使每一个相关题目分析都能回归到教材依据上来,看一看有哪些知识点没落实,有哪些重点知识没有掌握。在课本上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批注,这样每次看课本的时候都会感到有新的收获,进而实现适应向能力的转化。以近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卷第26题为例:以下是某省对外经济发展状况,从表中反映的信息来看,该省要增强“走出去”的能力,需要( )

①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②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③创新利用外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④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许多学生选择了“C”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应该是“D”。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走出去”这一基本概念,把“出口”当作“走出去”。“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所以“走出去”不同于出口。“走出去”相对于“引进来”,“出口”相对于“进口”;“走出去”侧重于生产投资经营,“出口”属于对外贸易的范畴。懂得错误的原因后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本上“走出去”概念后做上如“走出去≠出口”的简单批注,这样每次看课本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感悟。

(二)联系时政阅读教材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基本方法,也是高考出题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做到教材知识联系时政,用学过的政治理论知识来说明、评析当前有关的政治经济现象,论证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知识时,把阅读教材与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由课内知识向社会现实的延伸,由学科知识掌握到学科思想把握的提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读书的第三重境界。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习课本时边读边想,这块内容与现实生活特别是重大时政有没有联系?有何联系?可用来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围绕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知识的运用,读出课本知识新意,避免懈怠。如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为例,当我们阅读到课本上关于“实现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内容时,可以思考这与我国即将推出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性有何关系?与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当阅读到课本上关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举措”时,可以联系党的十八大有关分配制度改革措施,从而有意识地发现和阐释这些举措的新现实内涵。党的十八大有关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包括“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课本是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提高点和突破点。高考复习只有抓住课本这个根基,教给学生重新阅读复习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尽快地克服自身的弱点,提高和完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才能进行有效高效的复习。

猜你喜欢
课本和平考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博弈·和平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期盼和平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8:19
准备考试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