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禹龙 顾珣
摘 要: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接触之后互相影响,而文字上的相互借用常常是最直接最忠实的记载。通过探析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接触的历史轮廓。
关键词:汉语外来语;探源;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蔡禹龙(1979.8-),男,吉林洮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近现代语言文字史。
顾珣(1982.1-),女,辽宁丹东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
一、引言
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在科技贸易及文化交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就是善于吸收和借用不同民族语言的词汇,以弥补在表达特定事物时词汇不足的状况,同时也通过这些外来语向本国人民引入不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近现代,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的接触十分频繁,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英语吸收了汉语的一些词汇以弥补英语中词汇的空缺。
二、汉语外来语“中国”一词的探源
在中国与英国直接交通往来以前,英国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来自书本或是欧洲大陆人民的传说。古时罗马和希腊人称中国为Sinai。这个字据说是从阿拉伯Sin字来的,归根大概是和China同一个来源:“秦”字,因为法文里有好多s音的字是由ch 音的字变的。Sinai的形容词,Sinaean, 在英文中一度也被采用过,譬如十七世纪米尔顿的诗里讲到中国的时候就用这个字:From the destined Walls of Cambalu…, To paquin of Sinaean Kings, 在现代的英文里Sinai 仅留下了一个活动的字首Sino-如Sino-gram, Sino-Japanese等,和Sinai同时的还有Seres也是指中国人。古时欧洲同中国有陆海两路,经陆路所接触的中国人称Seres; 经印度洋所遇到的中国人称Sinae。一直到十七世纪才明白經由南北两路所遇到的中国人都是属于一个国家的(大英百科全书)。Seres是中文“丝”字的音译,在希腊文中就是丝的意思,在现代的英语中,和Sinai 一样,也仅剩了一个字首而已,如sericuhure。
中世纪的欧洲人多称中国人为Cathay(“契丹”的译音)。据说这字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带到西方,其实是亚洲的鞑旦人早已把这个名词传给了俄人,至今俄人和其他由陆路与中国接触的仍称中国人“契丹”,沿海国家现在多采用“支那”了,英文中的Cathay 已经渐渐的专指那古色古香的旧中国。我国沿海都市电影院和西式旅馆利用这富有诗意的古名来增加它们的号召力,Cathay 再译回中文来不是“契丹”,而是带有吉利口彩的“国泰”了。
关于现在通用的中国国名China 的来源,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缩本牛津英藉词典,筒称《牛津字典》)只有几句简单的说它本不是中国字,只知道在当时的梵文里有China 的记载,同时亚洲各民族通称中国为“支那”,马可波罗称中国为Chin。很可能China归根还是中国“秦”字的谐音,因为在秦时我国国势是最初向外发展的一个时期,而最初感到威势的是南洋和印度一带的民族。
三、音译汉语外来语 ——“丝”
丝业是中国物质文明最早传播到全世界的。Silk(丝)一词,古英语原写作Silue,后作sioloe,源出拉丁文Sericus和希腊文seres。希腊人Ptolemy的《地理志》中介绍东方有秦尼国(sinae)与赛里斯国(soriee)。据近人考证,这两个地方都是古代罗马人称中国的名称。serice的意义为“蚕株地”,指今新疆一带;sinae指中国本土而言。据历史记载,中国和西方的商业交通,秦汉以前久已存在,当时中国输往西方的商品,主要就是蚕丝。《牛津词典》指出:拉丁语sericus 即silken之意;而seres 则意为“The oriental people from whom silk was first obtained”。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韦氏新编国际大词典,简称《韦氏词典》)则进一步指出:古英语的Seolc 和Seoloc 等词演变至中世纪英语阶段做silk 或selk。以上两部权威词典都肯定这么一点,即从词源上考证,英语Silk一词是渊源于东方的中国,逐步传到西欧去的,因为中国是最早的蚕丝产地,所以seres和serice等都是汉语 “丝”一词的音译。
四、意译汉语外来语——“瓷器”
除了丝之外代表中国文化的就要算是瓷器,中国的国名也因此竟被移用。起初英国人讲瓷器(Chinaware)意思是说ware from China (中国货),逐渐chinaware的意思ware made of china (瓷器),后来把 ware也省去了,chinaware变成了china。现在“中国”和“瓷器”在英文里的分别只是字首的大小写区别,但是在口语中Chinaman(中国人)、china-man(卖瓷的人)、china man(瓷人)三个字都是一个读音。
中国的瓷器最初是十六世纪的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去的。他们不像英国人那样含糊地叫它“中国货”,他们特别的取了一个名字叫它Porcellana(后来变成英文的porcelain)意思就是“蚌壳”,他们把那光润乳白的质地比作玉石那样的可爱。随着陶业的发展许多技术上的名词也有了英文,制造瓷器不可缺的原料如高岭土和白土子,高岭土名为china-clay, porcelain-clay, or china-metal,白土子为Petuntze。
五、音意兼译汉语外来语——“茶话会”
茶这种饮料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不亚于丝和瓷。欧洲最早茶商是葡萄牙人,他们在十六世纪到中国来买茶,那时他们采用普通的读音Cha, 后来远东的茶叶都操纵在荷兰人的手中,但是这些荷兰人都集中在南洋一带,所以厦门人先把茶叶由中国运到Bentam,然后再由荷兰载往欧洲各国。厦门人称茶叶ten,荷兰人也跟着读ten,因此欧洲人凡是喝荷兰茶的人采用厦门音,后来因为大量购买荷兰茶的关系慢慢cha变成tea。
饮茶的习惯影响了英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喝茶不像中国人这么简单,随时随地可以饮茶,他们用茶有一定的时间,而且除茶以外还要有其他的食品如白糖、奶油、面包、蛋糕之类,因此有了种种的名称如high-tea, meat- tea, beef-tea。最普通的下午的那一顿茶(five-oclock tea)变成社交上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这种饮茶的习惯为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不少新东西,如茶话会。茶到外国去了一趟回到中国后,有了现在比较经济的招待客人的方法我们叫Tea-party “茶话会”。
六、结语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而且对汉英两种语言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研究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不仅可以促进中西语言文化的交流,还可以认识许多语言现象,深入研究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语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Aito, J.Twentieth Century Word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Chen, D. English Borrowings from Chinese[J].Foreign languages1No.81. 1992.
[3]李小飞.从英汉互译词看中外文化渗透[J].山东外语教学,2004,(1).
[4]佘坤珊. 英文里的中国字[J].贵州文通书局,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