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城市社会空间转向及动力机制探析

2014-04-29 23:24:19谭先第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南宁市

[摘 要]自21世纪初起,南宁的行政、商业、工业、居住、文化空间均在向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内部重构与外围扩展,主要特征是由单极形态向多核心模式转变,其转向动力来自于由政策性动力、经济性动力、空间性动力三个层面组成的综合机制系统。

[关键词]南宁市;城市社会空间转向;动力机制

广西南宁市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华南、西南等多个经济圈的结合部,又是环北部湾沿岸的经济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汇聚了多重地域与经济合作平台优势于一体。本世纪初,南宁市政府提出“区域性国际城市”定位,以立足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经贸金融、会议旅游、文化交流中心为发展目标。近年来,南宁市的GDP总量、进出口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等都有显著提升。伴随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不断更新发展,南宁城市社会空间发生了较明显的位移与转向,这与其空间转向的动力机制紧密相关,并对南宁城市化的一系列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转向

城市社会空间的理论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从古典生态学家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到列斐伏尔的城市革命理论,再到哈维的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均对城市社会空间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研究。社会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列斐伏尔1974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一般是指人类活动生成的产物,按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类别构成不同空间区域,[1]在布迪厄眼中,则将社会空间视为个人在社会中位置所构成的“场域”,折射出人类政治、经济、权利、资本间的运作模式及交往关系,构成了复杂庞大的社会空间图式。城市社会空间就是在城市中社会空间的分布和形态,城市社会空间的转向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内部重构和外围扩展两个维度。针对南宁城市社会空间在近年来的转向,从行政金融区、商业贸易区、居住通勤区、工业物流区、科教文化区五个典型的城市社会空间进行分析。

(一)行政金融区

上世纪末,南宁市政府出于扩容办公场地、盘活商业空间、引导琅东新区开发的多重考虑,将市政府从民主路迁到南湖东岸的嘉宾路1号。2009年,南宁市委从新民路迁至嘉宾路,与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集聚,至此,南宁市行政中心已汇集在嘉宾路与金洲路的交汇处,被纳入由金洲路——金浦路——汇春路闭合形成的“田径场”型环状空间,该空间以金湖广场为核心,连接外环通向内环的道路则呈放射状,贯穿南宁东西的民族大道作为中轴线将环状空间一分为二,南北两侧存在一定分异:北侧以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讯大厦为主,南侧以金融出版、酒店会务、高档住宅写字楼为主。其他市政府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则大部分汇集在南湖西岸的东葛路段,紧靠行政金融中心。从21世纪之初起,南宁市的行政金融区迁移到以金湖广场为中心的环状空间,行政区发生了自西向东的延展扩散,金融区则以政府引导规划为主要拉力布局琅东,以期达到“金融洼地”的吸引力。

(二)商业贸易区

南宁的商业空间由上世纪以朝阳商圈为中心的单极形态,发展到现在的以朝阳商圈、东盟商务区、江南五一商圈、大学路商圈、北湖商圈分散而成的多极形态。自南宁市政府提出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后,位于民族大道东段南侧的中国-东盟商务区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作为南宁的一张最亮眼的城市名片,东盟商务区的空间、道路、建筑规划均展示了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一心五街十二园”的架构则给予了商务区更多的空间开放性,而以东盟十国命名的园区内干道、以东南亚风情为基调并融合各国建筑风味的外部空间设计,更赢得了商务区的国际性特色。中国-东盟商务区作为承载商业服务、文化交流、娱乐休闲职能的综合商务功能区,日渐发挥出其国际性商贸交流的龙头作用。整体来看,城东的东盟商务区、城南的江南五一商圈,城西的大学路商圈,偏北的北湖商圈与中心城区的朝阳商圈形成稳定的“一核四极”的商业空间结构。

(三)居住通勤区

早在2007年,南宁市就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荣获人居领域全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南宁市房地产业不断升温。除了西乡塘区、兴宁区的老城居住区外,南宁的居住空间已逐渐分化为普通居住区、高档居住区、别墅区、拆迁安置区等四个异质人群居住空间。目前南宁市的普通居住区仍然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城市四周扩散:往东向琅东新区、凤岭板块、仙葫开发区,往南向江南沙井-壮锦大道片区、五象新区,往西向相思湖开发区,往北向北湖北路、东沟岭板块集聚推进;高档居住区则主要汇聚在邕江沿岸、东盟商务区和仙葫开发区;别墅区则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仙葫大道、五象大道及滨江大道,显示出市郊化与亲山近水的特征。

从南宁2013年城建计划(见表一)中的新建(在建)安置小区能看到拆迁安置区的空间分布情况:

拆迁安置区主要集中在良庆、邕宁两区的结合部——五象新区,两区的安置小区占全部项目的71.4%,加上江南区、邕江南岸的三城区安置小区则占80.9%,而邕江以北的三城区仅占19.1%。由政府主导的拆迁安置项目将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被征地拆迁的农村人口在居住空间和户籍上向城市转变的过程,正是城市化表现之一。

南宁市的住宅格局大致已经形成以青秀區、江南区为新兴热点板块,良庆、邕宁两区为潜力开发板块,西乡塘与兴宁区则以老城区陈旧居住楼为主的三足鼎立格局,居民上下班的通勤地带则是从城东、城南到达城市中心的通行往返地带。居住通勤区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了由城北、城中向东、南分散的空间迁移。

(四)工业物流区

随着南宁市知名度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日趋改善,特别是加大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后,不少东部沿海台企、外企将南宁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南宁(六城区六县)现有开发区、工业集中区1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自治区级开发区5个,依法享受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政策的开发区1个,县、城区工业集中区10个。南宁主城区的主要工业区变迁与分布情况见表二:

表二显示南宁工业区在21世纪初完成了由城北和城南两个老工业区向城市西北、东部、南部几个城市边缘区的外迁,并分散到新城区的近郊区,一些日用化工、耗电大的轻工业、需要大量空间和能源的企业则搬迁到所辖县城,形成了接近由塔弗、加纳和蒂托斯1963年提出的城市地域理想结构模式中工业区的空间分布形态。[2]

南宁作为我国走向东南亚市场的枢纽城市和东盟进入中国的前沿城市,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物流中心。目前,南宁主要有玉洞物流园等4个物流园,分别承担不同类型物资的运输分流功能并均靠近环城主干道或交通枢纽。位于南宁市南面的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是联系西南地区、东南亚地区的物流枢纽,接近钦州、防城港、北海港,为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服务。这反映出物流园区与交通、工业区的紧密联系,也表明不同功能的物流园的分散趋势。

(五)科教文化区

南宁约80%的高校集中在西乡塘区的大学路-明秀路段及其两侧,形成了“一带两翼”的科教文化空间。近几年,以相思湖大学城为典型代表的大学城建设模式被广泛推广,相思湖大学城透过用地政策补贴和城市新CBD区位优势,陆续吸引签约了10余所大中专院校,目前相思湖大学城共有院校及科研院所33所。[6]另外,位于邕宁仙葫开发区的五合大学城作为另一个新兴科教文化区,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有7所院校的分校区在五合大学城施工或投入使用,由于离主城区较远,形成了小范围“高校飞地”。总体来看,南宁科教文化区仍以西乡塘区大学明秀路片区为主要扎营地,产生了以相思湖大学城和广西大学为核心的向西强化与集聚效应,并出现小范围的东迁现象。

根据由麦肯齐提出,哈里斯和乌尔曼发展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即除CBD为现代都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副中心,其核心理念是让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集聚强化,让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隔离,越是大城市其核心就越多,越专门化。[3]以从21世纪初到目前为止的一段时期为基准,南宁的城市社会空间在方位上发生了由中心老城区往东向南的变迁,空间布局上实现了由单级形态到多核心模式的转变。推动其转向的主要因素有政府规划引导、经济结构转型、社会阶层分化、空间资源配置等。

二、城市社会空间转向的动力机制

关于城市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国内学者曾做过一些研究与探索。杨上广就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提出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个体居住选择与开发商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尝试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与分异的综合动力模式。[4]南宁在区域性国际城化建设中发生的城市社会空间转向与变迁,除了传统的工业化、经济性、制度性等影响因素外,还有其自身特殊的动力来源。笔者试图从政策性动力、经济性动力和空间性动力三个层面来架构其动力机制体系。

(一)政策性动力

1.城市规划政策。近年来南宁城市地域规划有着明显的分散多核布局倾向,南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方向,多次提到“重点建设五象新区”、“往南再造一个新南宁”,[8]政府在产业规划、用地规划、交通配套规划、旧城改造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对于南宁城市社会空间转向有着明显的强制性推力。

2.城市基建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根基与前提,伴随南宁市政府大力推进五象新区的建设步伐,政策的倾斜优势与经济的良好预期拓宽了基建项目招商融资渠道。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广西体育中心,广西规划馆、广西美术馆等配套设施,均表明城市重心在基建过程中逐渐发生位移。

3.经济开发政策。政府经济开发政策主要有开发区土地优惠补贴政策、招商引资的服务帮扶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征地拆迁及人口迁移政策等,各项经济开发政策吸引了外资和企业的入驻,转换了部分农民的居住空间与职业性质,改变了城市社会空间布局。

(二)经济性动力

1.经济增长。工业化时代,经济增长是城市化与城市空间转向的关键内驱力,城市建设与空间改造需要大量资金,经济的持续增长,资金的不断积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后盾,而城市也为资金运转、流通、消费提供了空间、资源、劳动力和消费者。

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存在互动机制,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引起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变化,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模式,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支撑、拉动、载体等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吸引了更多外资和先进技术,第二产业扩大形成了新兴工业园区,如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优化城市社会空间,提高城市化质量,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进一步促进了就业结构转换、人口迁移,新居民社区形成。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开放、新国际劳动分工与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泛北部湾经济圈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多重经济区域重叠,利于南宁加入区域性城市体系网络,参与区域性国际竞争,对城市开发区建设及城市空间成长起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化、包容性影响深刻。

(三)空间性动力

1.城市群演进与区域城市化。南北钦防城市群被规划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海湾型城市群,属于全国23个已成形和正成形中的城市群之列,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载体和战略平台,而南北钦防城市群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南北钦防区域城市化需要从产业集聚、城市规划、城市联盟、城际交通四个方面加大合作,增强核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实力。[10]钦州是南北钦防的几何中心和“金三角”港口,南宁良庆区是最接近钦州市钦北区的城区,南宁城市空间向南变迁则有利于城市群的地域连片、产业集群与出口加工业、物流业的深度合作。

2.城市区域空间关系。从城市在区域空间的地位、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城区内空间饱和-空白的资源互补3个方面影响城市空间转向。南宁在区域空间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对周边县区的支配地位,在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上很大程度决定了工业投资与产业转移的方向与力度,城市区域内空间饱和-空白的资源互补则实现了拥挤的主城区与松散的新区之间资源转移与流动。企业在大城市的外围地区投资的空间影响在许多地方都是迅速的,如硅谷兴建了2000多家公司的工厂和办公室,因为这里曾经是最空旷的空间。[5]南宁市城市面积较大,但人口密度小,分布不均匀,人口从饱和的主城区迁移至新城区,居民社区也由此激增,而新城区生产的消费品和服务又流回主城区,促使城市社会空间演化。

3.城市地域环境驱动。主要由自然资源的牵引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分布对城市空间变迁施加影响。城市自然资源不仅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的模式和演变趋势,还直接关系到城市特定功能空间的发展与布局。这些自然资源包括港口(岸线资源)、风景名胜区、矿产资源分布区、水资源分布区等城市自然资源。城市的空间发展有被优质资源牵引的外在拉力,而自然地理特征则从水系、山川、平原等地形地貌出发,对城市空间扩展变迁的速度、方向、模式、方向、潜力产生巨大影响。[6]

城市社会空间的转向是城市化的重要表征和必然趋势,不同时期的空间转向有其显著的时代背景和政府导向性。在以区域性国际城市定位的城市化进程中,南宁城市社会空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内部重构和外围扩展,最为明显的便是从单级到多核心模式的转变。在城市社会空间的转向中,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调动市场要素的集聚和分散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城市文化“加速器”的功能。此外,提高生態资源利用率、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提升外向型效应动力将是南宁城市社会空间转向及动力机制优化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1):59.

[2]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8-129.

[3]吴晓,魏羽力.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8-39.

[4]杨上广.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2005,(10):7.

[5]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22.

[6]王建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08,82(5):16-17.

[作者简介]谭先第(1988—),男,湖南津市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南宁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中小学校长(2021年9期)2021-10-14 14:36:14
Sam’s Family
田 黄
宝藏(2019年3期)2019-03-28 05:24:16
关 公
宝藏(2019年3期)2019-03-28 05:24:16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预测(2016年3期)2016-12-29 18:57:28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45:39
宿迁市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5期)2016-11-25 08:47:4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8:19
浅议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政治动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