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4-0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朗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带着问题”读,感知文本
笔者认为,一篇课文给学生读,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要在把书读通、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方能掌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以《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能熟练地齐读课文后,就可以试着问:围绕课文标题中这个“借”字你有什么想问的吗?①谁向谁借箭?②为什么借箭?③怎样去借箭?④结果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我要读”的良好朗读意识。
在“带着问题”读的细节处理上,教师可以在读之前说,“同学们,尽情发挥你的朗读本领,老师走到你身边,一定会听到你最美丽的声音,看到你最自信的身影对吗?”学生一般就会放开声音认真读。朗读当中,教师可以说:“你的声音真甜”“哦,你的朗读让我听出这是一个心胸狭窄,假公济私的周瑜!”“你的朗读很好的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读完后,不忘将刚才朗读时那些小脸会说话,声音又美丽的学生好好表扬一番。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大声、有感情的自由读不仅能让他们按着自己的语速、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情感来朗读文本,实现对文本最快速地了解、概知;還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教师在一看一听中对于学生的初读课文的情况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二、“去枝减叶”读,走进文本
“带着问题”自由读,让学生读出了表情,读好了声音,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采取“去枝减叶”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文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情境,了解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获取感悟。
以课文《草船借箭》教学为例。“去枝减叶”读,就是把课文中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进行分割,要求两组学生分别朗读两个主人翁的对话,一组读诸葛亮说的话,另一组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把旁白去掉之后,学生在朗读时语气更加紧凑,这样直接以对话为主的特点,使学生在朗读时好像在面对面地说话,犹如身临其境,真正进入了角色,不但读出了对话的语气,而且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掌握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
在“去枝减叶”读细节处理上,主要以《草船借箭》第二段人物对话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这部分主要是写周瑜和诸葛亮的七次对话,是文章比较精彩的部分。首先让学生在读书时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有感情的诵读后,再分别请两组学生分别朗读。教师请全班学生担任评委,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反思纠正,从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使每位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能力,又为男女生分角色读打下了铺垫;接下来男生读诸葛亮说的话,女生读周瑜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通过“去枝减叶”读,学生朗读兴趣被进一步激发,朗读中有助于体会人物对话的情境和心理活动。教师也真正做到了关注全体学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添油加醋”读,深入文本
引导想象,穿越时空,走进文本内容,让学生入情入境,情感得到体验,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特级教师于永正特别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使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想想人物的身份,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要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那么我们一线教师也可以借鉴于老师的做法。
引导学生“添油加酱”读,就是要通过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借多形式的朗读,就是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通过学生激情四射的朗读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反复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今后读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学习,在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作为语文教师,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