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汉 孙开
摘 要: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不仅容貌是大观园中群芳之冠,诗词更是此中精品,曹雪芹通过描写她的诗词塑造了一个经典形象。本文旨在探讨黛玉诗词的诗歌创作观念、思想、风格诸方面来反映她的性格,说明诗词并非仅是情节发展的点缀之笔,而且还是与人物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性格
作者简介:
刘复汉(1986- ),男,河北邯郸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元明清方向。
孙开(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
周汝昌曾经说过:“作者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的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那必然是加倍的困难,”[1](P5)而这些曹雪芹都做到了。那些精心展现黛玉心迹的诗词,细致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华光溢彩的女性形象。如果说人物是诗词的中心,那么性格就是诗词的“灵魂”。彻底解读她的诗词,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作意图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必由之路。
一、诗词观念:多情
在整部《红楼梦》中,黛玉用了8种体裁,共25首,1659个字。通过这些诗词,可以看出她对待诗词的态度,黛玉在感受深切或情绪激动时,会连续写下几首,将心里的苦闷悲伤都尽情发泄出来。黛玉对待创作是充满热情的,是她诗歌观念的反映。
在备受冷落的境遇下,加上“落花”的触发,黛玉写下了这首字字是血、声声皆泪的《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2](198——199)葬花之举绵延了黛玉無边的愁绪,更加重了她无尽的哀思。黛玉之所以没有被这种愁绪与哀思压垮,就是因为黛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叛逆。此诗表现了黛玉对社会强烈的控诉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不愿受辱屈服的叛逆,她这种渴望挣脱现状、争取爱情自由的心理,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动力。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人格尊严,正是一种萌芽的女性解放意识。
二、诗词思想:叛逆厌世
人们的政治思想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中在日常言行乃至诗词中流露出来。不满混沌恶浊的社会,反抗封建社会对美好青春的摧残,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意识,这些正是黛玉由切肤之痛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因此唯有借诗词来抒发感慨、倾诉衷情、寓寄相思,这是她与现实人生相抗争,用诗意化的方式升华人生理想的具体体现。
《五美吟》是黛玉惜“古今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凝聚了她所有的心酸和血泪,寄托着她的身世之悲,远非一般的咏史之作可比。比如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P512)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抒发了自己“明媚鲜妍能几时”的深沉感慨;咏虞姬,“肠断乌啼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向封建社会歧视女性的偏见提出了挑战,更是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彻底反叛,这些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抒发了黛玉追求婚姻自主的愿望,反映了黛玉强烈的叛逆精神。”[3](P372—376)
三、诗词风格:风流别致
黛玉的诗风一如其人,显得清奇哀怨,风流别致,而且歌咏的总是同一种哀怨愁苦,这是由于黛玉深感自己在人世中漂泊不定,所以总有一种哀伤孤独和不确定的情绪。所以她笔下的景物都是些“哀草”“寒烟”“冷月”“飞絮”之类的意象,这些词传达着一种冷漠孤独的情绪,成为了黛玉诗歌的主导情绪,它与黛玉敏感多情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黛玉的《唐多令》,“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P564)寄托了她的身世之悲,描写她在封建礼教双重压迫下,觉察到自己的命运也将像柳絮那样,不知是“谁舍谁收”。这显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悲春伤秋的悲剧性格。在词中,作为柳絮的飘落之地,黛玉选择了带有悲剧色彩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这自然联想到了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她预感到自己的结局必是红颜薄命,这种清醒的认识使得词中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哀怨。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确如启功先生所说的:“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4](P30)诗词可以说是人物心灵的真实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许多东西,精读关于林黛玉的经典诗词,对我们了解《红楼梦》深层次的社会内涵和黛玉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意图都有很大的帮助。
注释:
[1]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第5页。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第198—199页.以下诗词均引自此。
[3]薛祥生,戴武军著,贺新辉主编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 [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年出版,第372—376页.
[4]冯其庸.冯其庸点评红楼梦 [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1]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薛祥生,戴武军著,贺新辉主编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 [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6]冯其庸.冯其庸点评红楼梦 [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