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的对策

2014-04-29 21:05崔伦强
学理论·上 2014年2期
关键词:哈尔滨

崔伦强

摘 要:随着我国的旅游業和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产业融合的影视旅游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业中的新热点,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哈尔滨的影视旅游具备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探讨,以促进哈尔滨影视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影视旅游;影视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92-02

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广义的影视旅游面对的客体对象可以是人造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狭义的影视旅游客体则主要指影视主题公园。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广义的影视旅游。

影视旅游是一种主题性的文化旅游,也是深度旅游。影视旅游的形式包括:空间尺度上对外景地、影视主题公园和影视博物馆等的游览,时间尺度上各种形式的影视文化节、电影首映式等引发的旅游活动。

影视旅游的落脚点在旅游,影视在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目的地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一、国内外影视旅游的发展情况

影视旅游始于影视产业的兴起,随着影视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兴盛。

1963年是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其标志是环球影城系列的第一个主题公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成,此后影城旅游便经久不衰。2000年前后,韩剧带动影视旅游的发展也是一个成功典型。

在国内,1987年,无锡影视拍摄基地于太湖之滨落成,标志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随着《唐明皇》《武则天》《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的热播,影视城吸引了众多游客,影视旅游渐成热点。其后,国内掀起了影视城建设热潮。而更为普遍的是,拍摄取景地借助于某部影视剧的热播,通过大力宣传不断掀起影视旅游热潮,如《边城》与湘西,《卧虎藏龙》与黄山等。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将成为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2012年全国完成电视剧目共计506部,电影893部,观影人次达到4.71亿,电影总票房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两大产业的数据反映出影视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的优势、现状及问题

哈尔滨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成为越来越多影视创作人的取景地,中央大街、道外老街等频频出现在影院银幕和电视荧屏上。因此,哈尔滨被誉为无须雕琢的影视基地、天然的“梦工厂”。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优势

1.影视旅游资源丰富。在哈尔滨取景拍摄的影视剧非常多,形成了丰富的影视旅游资源。这些拍摄取景地遍布哈尔滨城市各处,包括道外老街、中央大街、马迭尔宾馆、索菲亚教堂、香坊火车站、市一中、犹太教堂、伏尔加庄园、萧红故居、太阳岛等,多达20余处。

2.哈尔滨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重要。1905年,俄国人科勃采夫建起了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而美国在1905年才仅有10家影院。1908年创办的奥连特电影院(和平影院)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电影院,现在遗留下来的老电影院还有多家。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新中国第一部翻译片《普通一兵》都诞生在哈尔滨。哈尔滨是中国举办电影节时间最早和历史最长的城市,从1989年开始举办冰雪电影节,早于上海、长春等国内电影节,为哈尔滨在20世纪80年代赢得了“电影之城”的美誉。

3.影视剧作品数量多。据资深影评人申志远统计,百年来在哈尔滨拍摄的影视剧达100多部。《赵一曼》《光芒万丈》《熊迹》《黑三角》《夜幕下的哈尔滨》《雪城》《炮兵少校》《年轮》等影视作品都曾脍炙人口,影响深远。2000年以来,有五六十部影视剧在哈尔滨取景拍摄。

4.影视明星数量多。哈尔滨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人才济济,众星闪耀。已故上影著名演员张伐、关宏达都是哈尔滨人,北影田方,长影张平、李景波,峨影李亚林都在哈工作生活过。哈尔滨人肖桂云、赵为恒、杨亚洲、马晓颖、邓迎海等导演的《开国大典》《炮兵少校》《美丽的大脚》《年轮》等屡获大奖。宋佳主演的《悬崖》《萧红》,孙红雷主演的《我的父亲母亲》《征服》《潜伏》等影响巨大。还有倪大红、王劲松、吴连生、张译、赵文卓、李冰冰、李岚、程煜、杜雨露、金铁霖、黄宏、陈红、沈傲君、贾乃亮、马苏、韩东、傅艺伟等。这些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是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

(二)现状

1.佳作影响大。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浴火危城》等都在央视播出,受众面广,影响大。宋佳主演的《悬崖》《萧红》等获得大奖,引起广泛关注。

2.景区借助影视剧开展了旅游宣传。马迭尔宾馆特意保留了一些拍摄场地,设置了标牌和文字说明,临街张贴影视剧照,为团体游客提供导游服务。道外巴洛克老街提供一些民国服饰、洋车等道具,免费供游客拍照留念。

3.2012年举办的第24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第二届华语电影产业盛典,打出产业牌,力图重振在业界的影响。

4.哈尔滨市旅游局及时推出了相关的影视旅游线路,如推出《夜幕下的哈尔滨》一日游、《闯关东》哈尔滨外景地一日游等线路。

(三)问题

1.影视旅游资源分散。市区内的取景地虽然很多,但过于分散,不利于并类串线组合形成专门的旅游线路。

2.影视精品较少。虽然涌现出一些影响较大的影视剧作品,但相比之下,更多的影视剧并没有产生大的反响,整体质量不高,精品太少。

3.现代都市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太少。影视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时尚与活力,但在哈尔滨拍摄的影视剧,以历史题材的片子居多,而现代都市生活的题材较少,很难激发年轻人的旅游兴趣。

4.静态游览多,体验参与少。目前哈尔滨的影视旅游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静态游览多,体验参与少,多数取景地连说明的牌子都没有。

5.衍生产品开发不够。依托影视作品而开发出的纪念品等,既是影视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以电影《萧红》为例,电影热映后,相关的影视旅游纪念品却并不多见。相关的书籍,取景的旅馆,萧红的服饰,电影光碟,电影旅游线路等,并没有及时跟进,未能掀起旅游效应。

6.电影节的影响力还很有限。哈尔滨冰雪电影节虽然举办最早,时间最长,但是品牌影响力远没有发挥出来。

7.政府重视不够。政府对于利用影视来宣传城市形象和促进旅游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因此对影视拍摄和影视旅游的规划和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三、哈尔滨发展影视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影视旅游资源的保护

哈尔滨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剧组来取景拍摄,一是哈尔滨的老街区老建筑特色鮮明,保存比较完好。二是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

必须保护好特色街区的建筑和景观。《哈尔滨市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条例》(2001)很科学很详细,要严格落实。保护建筑和街区的改造利用要慎重,周边力避建设高层建筑和现代设施,保证历史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剧组取景拍摄要和文物部门联系,制定详细的文物保护措施,景区要切实履行起监管责任,毕竟景区管护方才是主人。

对于松花江沿岸的冰雪资源要集中开发,统一管理。码头要设置适度,游乐项目要统筹规划,既要满足玩赏的需求,又要尽量保留松花江的天然模样。

(二)加强对影视旅游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把影视旅游放在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中来规划和开发。设立影视发展基金,资助本地优质影视剧的摄制和宣传。在税收和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影视剧向国内外输出,鼓励影视公司和旅游企业开发影视衍生品。

政府部门应该把旅游资源、影视作品、城市文化等结合起来,作为完整的城市形象,再利用明星效应、影视效果,开展整体营销,放大宣传的影响力。

对于外来剧组的投资和拍摄予以政策支持,合作建立拍摄基地,组织景区参与拍摄前后的宣传推广。

(三)设立招摄部门

可在旅游局设立招摄机构,专门负责推介哈尔滨的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吸引各大电影厂、央视和各省的影视剧制作中心、国外的电影公司,来选景拍摄,尤其是争取大导演与大制作。参与洛杉矶年度拍摄地争取大会,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介哈尔滨。参加各类旅游展会、电影首映式、发布会以及节庆活动,全力推介哈尔滨的旅游资源和影视拍摄条件。

(四)办好哈尔滨冰雪电影节

哈尔滨电影节要重振雄风,打造电影产业品牌。首先,可借助冰雪节的品牌影响力,名度。其次,充分开发本地明星资源,如孙红雷、宋佳等,邀请他们做旅游形象大使,参与各种旅游宣传活动。第三,充分利用电影节上的星资源和片资源。电影节上导演明星云集,新片佳作齐现,必须好好利用。

(五)推动影视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

影视剧的衍生产品开发同样重要,不但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而且还有巩固影视和旅游印象的双重作用。影视作品中涉及的相关事件、活动、艺术、思想等内容,都可进行创意开发,都能向旅游领域渗透。可借鉴韩国的做法,结合影视剧开发影碟、书籍、剧照、服饰、饮食等,纪念品种类要丰富,以满足不同人群,制作要精美,要有创意,有保存价值和纪念意义。

(六)切实提高影视剧作品的质量

影视的创作拍摄各环节都要精心谋划、精良制作,打造精品,塑造哈尔滨影视的品牌。在题材上,多拍一些表现哈尔滨现代都市生活的影视剧,贴近市民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展示冰城人现代时尚包容、充满活力的一面。

文联、作协、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等文化管理部门应组织遴选优秀的著作和剧作,影协和电影厂、影视剧制作单位等应精心组织,拍摄出高质量的哈版影视剧作品。适当引进知名导演、编剧、演员和影视制作公司参与创作、制作,有效提高哈版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力。

(七)大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效应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在年轻群体中传播快、影响大。比如微电影,可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深得热捧,国内不少微电影节也顺势而兴,如两岸微电影大赛、大学生微电影节等。因此精心拍摄旅游微电影系列,再与微信、微博、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一起联合营销,是一种成本小、效应大的宣传途径,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刘琴.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旅游学刊,2004(6):77-81.

[2]尹媛媛,鲁明勇.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0(8):15-18.

[3]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0(3):89-93.

猜你喜欢
哈尔滨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哈尔滨“大雪人”落成
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HRB哈尔滨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吃透4-4,吃定4-4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刘派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