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霞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学历相当,教學时间相同,敬业精神也相当,可考下试来教学成绩却相差很大,那原因在哪儿呢?总其原因和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方法的不同。有的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听着听着或走神或瞌睡;而另一种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不同,他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说、讲、动手做,没有学生走神的时间,教学效果整体下来可想而知。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名学生身心发展,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揭示了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已超出了过去“双基”的要求,越来越强调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
在过去的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教师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是为教材和教师一堂课的教学连贯性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生真正的吸收效果服务的。当教师在课堂上自我提问、自我论证时,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学习状态,自然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缺乏,追其根本原因是由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而造成的。数学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学生动手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寄希望于学生学会理论后自觉地运用所学定理推论完成相关数学习题。初中生则因为所学理论知识与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自身实际相脱节,而提不起学习的热情,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传统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强,容易完成课堂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用脑和动手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压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根据我的多年的教学生涯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为使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需要“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做到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参与机会,提高参与质量,培养参与能力,让他们积极动脑变被动为主动。
我多年的教学方法也一直是借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的,并且效果很好,教学成绩在同年级一直领先,现把我的教学基本过程描述一下,与同仁们共同学习。
一、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前要提前预习新课内容,提前掌握课内的定义、定理、推论,主动完成课内习题,预习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一下子都看懂了固然很好,看了几遍,费了脑子仍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并且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
二、老师的教学变学生主动探究、合作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在于: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创造与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要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提出开放性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开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而是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该作什么?
其次,观察情境,形成问题猜想。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通过类比、实验、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再次,调动发散思维,研究问题。如今的初中数学题目大都是比较灵活的,有着多种解题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深入研究问题,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散性地解决问题。
最后,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开始。学生从问题中得出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以单一思维方式解决多个不同问题。
三、课内练习和习题完成的操作
课内习题的完成这一环节很重要,它是考查你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你的课业完成的好坏,工作效率的高低,学生的吸收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课堂习题的完成情况不能忽视,在这方面我感觉还是很有技巧性的。有的老师对学生课内练习可能就是流于形式,简单提问一下答案匆匆而过,那最终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考查学生的习题完成量的:首先全班同学快速的完成我布置的习题,几分钟后开始随机抽查他们,让他们板演完成的作业。这样做有如下好处:第一、随机性抽查可避免学生的侥幸心理,让每位同学可认真完成作业,不要偷懒,第二、他们都有一定的虚荣心,很爱面子,谁也不想挂在黑板上,所以会很用心的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
这里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实际经验与同仁们共同交流和学习,当然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还有待我们在边教学边总结边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