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娟
【摘 要】让数学活动为幼儿开启发展的大门,是幼儿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師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 数学 活动 目标 探究 任务 发展
让数学活动为幼儿开启发展的大门,是幼儿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我们一直在传承与发展中探索着一条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的目标,是有效施教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一是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二是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进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三是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而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了。
三、有意培养幼儿任务意识
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如果幼儿的任务意识淡薄,进入小学以后就会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习活动漠然、胆小、畏惧等现象,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在幼儿期就注重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由于数学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契机。一是明示数学活动的任务。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知道所要进行的活动及要求,这可以是教师明确告知,也可以是师幼共同商讨而确定的任务。二是加强对数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可根据幼儿任务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进行个别地指导。有些幼儿不注意听教师所布置的数学活动任务,有些幼儿虽然听到了但过后又忘了。因此,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明示的任务有意识地提醒任务意识发展较弱的幼儿按要求完成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评价的导向。
此外,还要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师幼之间有效沟通的工具,也是数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条件之一,其中教师的语言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习惯,进而也影响着幼儿对数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边操作边讲述。要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幼儿只有认真倾听并理解数学操作的规则,才能正确地完成任务。还要帮助幼儿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准确和精练。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表达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关系时,应牢记以上这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