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的五笔问题

2014-04-29 11:27郑海文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黄宾虹意义

郑海文

摘 要:二十世纪的画家中,黄宾虹是一位站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叉口上的重要画家,他的“五笔”理论——“五笔”即“平、留、圆、重、变”,将笔墨问题的阐述发展到极致。

关键词:黄宾虹;五笔;意义

[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

宾虹老人的一生是坎坷波折的,家庭的变故、革命的危机,都深深影响过他的生活,但是,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影响他对笔墨的追求。

宾虹老人常常朗吟道:“和合乾坤春不老,平分昼夜日初长,写将浑厚华滋意,民物欣欣见阜康。”1“浑厚华滋”是个常常被人提出来说评价黄宾虹笔墨的一个词,“浑厚华滋”不仅仅是是一种笔墨意趣,给人带来一种审美意味的笔墨状态,更是宾虹老人的一种心境,对他那种博大胸怀以及学富五车文化内涵积淀的集中表达,是通过一种自然意象表达出了自己的内涵意蕴。笔者认为这是笔墨技法层次的最高境界,基于技法而又超乎技法层面,正如老人自己所说:“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法备而法自备。”这是长期修炼后的境界,是信手拈来的一种从容,此时将从画匠变成大家。

黄宾虹对于笔非常重视。“五笔”:“一曰平,如锥画沙;二曰圆,如折钗股;三曰留,如屋漏痕;四曰重,如高山坠石;五曰变,参差离合,大小斜飞,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2

第一种笔法“平”

其中,“平”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在姿势上说,所谓“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黄宾虹认为这样的姿势可以让全身的力气用力平均。二是“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 不让线条和点变的虚,按照这种姿势应该不会是侧锋,像中锋用笔,这就是常说的的“中锋取劲,侧锋取妍”。最后是黄宾虹强调了一下“平非板实如木削成,有波有折”,说明他要的“平”不是那种没有变化的平,而是做到前两步的“平”,方可产生那种千变万化,实现最大程度的相反相成,就像是那种可以用枯笔画出很润的感觉。在这里有一种哲学的思辨关系。

第二种笔法“圆”

黄宾虹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来说“圆”,那就是“如折钗股”,钗股一般都是金属做的,把钗股弄折了那个弯曲的地方必定是圆的,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圭角分明的,所以要按照自然的样子去画山川草木,多用“圆”。笔者对黄宾虹提出的这个说法真的是非常赞同,或许有人觉得这个不值得专门提出来说,但是,当你真的拿起毛笔去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我们不经意间容易犯的错误。而且,“钗股”也还给人一种内含力量的感觉,相反“平”中的“锥画沙”用笔涩行,力量外露。

第三种笔法“留”

书法家沈尹默曾经这样解释过“屋漏痕”:“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

黄宾虹在此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留”要积点成线,上下映带,不疾不徐,让笔充分体现出力量和韵味。

第四种笔法“重”

黄宾虹在“重”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有“弩发万钧”的力量,但又不能浊、不能滞。再次,要举重若轻,虽细亦重含刚劲与婀娜,产生笔墨的最大功效。而这种笔墨的“重”是要足够的内修外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也可以看作是对以上三种笔法的综合境界的提升。

第五种笔法“变”

黄宾虹在《谈画》中这样描写“变”:黄宾虹对于“变”主要暗含两方面的意思:一个是自然界众多的形象是万变的,相互回顾的,所以在处理物象上要有“变”,不能被桎梏。二是艺术的道是不变的,虽然表面上看是千变万化的,但是那个中心的原则是不变的。

黄宾虹很明确地表达了“五笔”之间的内在关系,它们并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最后一个 “变”字,也将整个“五笔”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空,它使得前面的四种笔法都充满了活力,因着“变”是“用笔要变,不拘于法”的。黄宾虹“浓、淡、破、积(渍)、泼、焦、宿”的“七墨”法,也是于“五笔”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的。黄宾虹认为“五笔既娴,可言墨法”。黄宾虹在《九十杂述》中详细叙述了七墨的理论。钱学文在《黄宾虹墨法——渍与积的区别》中区别了这两种墨法。大概是说:渍墨是先用笔蘸浓墨,再蘸清水,作画大点行笔,中农四边淡,水渍墨色自然溶化,有滋润灵活之效。而寂寞,是墨上加墨,层层积叠。浓墨淡墨之间用以水分很少的枯笔,形成“干裂秋风”的表象,表面看起来很枯燥,其实确富有“润含春雨”的意味。这水墨的最高境界,实现最大程度的相反相成。好的墨法應该是哪种就是哪种,不能不伦不类,好的墨法应该丰盈但是不臃肿,瘦劲但是不枯羸。不管用哪一种墨法,墨色不能生涩呆滞,否则成为死墨。

宾虹老人是古典传统的集大成者,但是又不甘于仅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创新,按他的话就是“师古人以启来者”,“由旧翻新”。按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要出古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他做到了,他成为从古典到现代转折的关键性人物,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注释:

[1]黄宾虹《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2]蔡星仪《黄宾虹“民学国画”的新时代意义》载于《朵云》第六十四期,第17页。

猜你喜欢
黄宾虹意义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黄宾虹的佳作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浑厚华滋 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