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华 张成文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2WW413)”和赣南师范学院校级社科课题“接受美学视域中英美小说叙事学研究(项目编号12KYW2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面临同样的社会现实和残酷处境,两名性格刚强的女子却走向了不同的命运。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也值得探究和深思。本文试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性别角色、性格特点和自我选择等多角度出发,分析和对比影响和造成无名女子和海斯特者这两个角色不同命运的内外因素,从而帮助读者挖掘出两部作品的深刻蕴涵。
关键词: 无名女子;海斯特;命运;对比
作者简介:孙中华(1959-),男,江西龙南人,学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与英语教学。张成文(1979-),男,甘肃白银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华裔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被誉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急先锋,她的成名作《女勇士》自1976年发表并荣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以来,迅速成为最受读者喜爱、在国内外学界最受关注的华裔美国文学著作之一。小说第一章节以不足15个页面的篇幅讲述了年轻的姑妈在中国大陆的悲惨遭遇,故事主要情节从母亲口中获悉,并适时加入作者本人的思考和评述。根据母亲的讲述,在家里备受宠爱的独生女姑姑新婚不久,丈夫就和其他男人一道,启程赴美国旧金山淘金去了。好几年后,姑姑却被发现怀了身孕。姑姑伤风败俗的消息一经传出,全村人为之震怒。分娩前夕厄运降临,村民们闯入姑姑栖身的娘家,一番打砸和劫掠之后扬长而去。受尽凌辱的姑姑在猪圈产下一名女婴之后,在无奈之中抱着孩子投井自尽。而家人谁也没有施以援手,反认为姑姑有辱门庭,自此决口不提姑姑的名字,好像这个女儿从未出生。作者从长辈那里无法得知姑姑真名,故称之为无名女子,并以此作为小说第一章节的标题。
经典小说《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代表作品。该小说问世于1850年,取材于1642—1649年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恋爱故事。年轻漂亮的女子海斯特·白兰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富足的古老世家,她嫁给了一个年老且身体略有畸形的医生兼学者罗格·齐灵渥斯。当时正值英国向美国移民时期,海斯特一家也加入了移民的队伍,丈夫先送她到美国波士顿定居,自己则准备在英格兰处理完未了的事务后赶去团聚。两年后,医生迟迟未能抵达美国,而海斯特却和一个年青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犯了私通,并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珠儿。她的行为激怒了当地殖民者,随后遭到清教徒的法律严惩,被罚在胸前佩戴红A字以示犯有通奸罪行。海斯特母女靠刺绣维生,终日遭受身心折磨。丈夫齐灵渥斯突然出现并最终发现丁梅斯代尔就是与海斯特通奸之人,想置之于死地。尽管海斯特严守秘密,但牧师却不堪忍受长达七年的内心折磨,终于在向世人坦承他所犯的罪孽之后倒在海斯特怀里安然离世。故事终以海斯特带着继承了齐灵渥斯遗产的珠兒远走他乡,后在女儿出嫁后戴着那个红色的A字再度回到波士顿,并以自己的美好品行把红字从通奸罪行变成道德、光荣的象征,一直到老死。
两个故事中的无名女子和海斯特虽然所处的国度不同,但她们的遭遇和经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出生在家境较好的人家,长得又都是清纯漂亮,并深受家庭宠爱。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却并不完美,无名女子新婚燕尔之际丈夫便赴美淘金,无奈之余暂居娘家待夫归来。海斯特婚后不久便被丈夫先行送到美国移民定居,只身一人独守空房。接着,两人都未能守住有夫之妇的名节,开始与人私通,并各自产下一名女婴。她们的出轨之举,在当地都不被人们所接受,四处受人唾弃。“从纯洁的少女到复杂的情妇,再到神秘的母亲,无名女子与海斯特在小说中惨遭相同的命运,扮演着同样凄苦的角色。”(肖芳 95)面对同样的遭遇和来自他人的胁迫和欺凌,两位女性都绝口不提同样肩负罪责的男人的名字,不约而同地选择由自己一人承担因出轨而遭遇的一切痛苦和惩处。然而她们的命运最终却截然不同:无名女子分娩不久便带着屈辱抱着女儿投井自杀,成为家人不愿提及的奇耻大辱,遭到家人以及社会的摒弃。海斯特却顽强地忍受了所有不公和冷落,靠着自己擅长的刺绣技艺积极重返社会,最终被大家重新接受。
一、外部环境的深层投影酿成相似的悲剧
无名女子所处的环境正是封建思想大行其道的旧中国,虽然村里的人们有了外出淘金见世面的机会,但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教化观念依旧在人们的心底里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消除。长期以来,旧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受男权统治,妇女地位相对不高,在遭受男性压迫之下处于边缘化地位。她们被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规训,并要做到德、容、言、工兼备,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①在这样的束缚和限制下,女性很少能得到人性化的关爱和理解,她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更是无法得到满足。无名女子生性爱美,备受宠爱,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新婚燕尔之际,却要面临夫妻分别,独居空房之苦,这在社会看来天经地义,却无法使无名女子身心满意。小说中并未指明造成无名女子怀孕的男子的姓名和来历,但作者也从中做了一些自己的推测。不管是出于爱慕、感动,或是不敌引诱、强迫,无名女子都处于受害者的不利地位,片刻的肉体欢愉带给她的是毕生的痛苦。对于为何没有告发那个男人,让他也来承担自己的罪责,我们从小说中不得而知。但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纵使男人的姓名被如实供述,恐怕无名女子的悲惨遭遇也无从避免。因为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当中和“男尊女卑”的思想主宰之下,妇女的权益根本的不到丝毫保障,她们只能默默承受遭受屈辱。
海斯特所处的美国,时值英格兰向北美殖民地的移民时期,清教思想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最高道德原则。清教徒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②他们主张在在新大陆殖民时期的日常生活中,清教徒们要始终保持严谨和克制。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由于受到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影响,他们对于“通奸”行为深恶痛绝。而海斯特却因敢爱敢恨的天性所使,在婚姻生活明显不对称、丈夫年老、阴沉、畸形的情况下,勇敢追求真正爱情,年轻的牧师私通并怀了身孕。在那个清教思想异常浓厚的时代,这种行为立刻惹恼了主张“清心寡欲”的清教徒,海斯特随即被投进了监狱,无法继续其在殖民地的正常生活,甚至于连分娩都是在狱中进行的。在被逼讲出与她私通的男人无果后,海斯特被迫佩戴绣有A字的标志以儆效尤,住到了一处滨海的棚屋,与其他人隔离开来,遭受到痛苦的折磨。至此,海斯特因为违反圣经中的规约而被惩罚,被清教徒们边缘化。而她的被边缘化,也恰是她自己勇于站在清教主义的对立面,敢于挑战清教早已戒定的男女关系准则而被压制的具体体现。在北美殖民地,男尊女卑的思想虽然没有旧中国封建时期那样强烈,但女性权利的被剥夺和地位的被边缘化却是相似的。
二、内心深处的挣扎反抗造就不同的命运
无名女子和海斯特两人所遭遇的外围环境拥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的因素导致了她们拥有类似的悲惨遭遇。在追求自身幸福和爱情的同时,因为触犯了传统的规训或者宗教的教条,而被迫站到了主流社会的对立面,成为不可饶恕的罪人。但是她们两人命运的结局却是大不一样。一个投井自杀,含恨九泉;另一个却委曲求全,安享余生。两个女人,因为性格特点和自身选择方面的不同,最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牺牲与反抗的真正内涵。
无名女子出生于旧中国广东省,那里的人们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讲求天地万物与人的完美结合,推崇人的个体意志要顺从于社会整体意志之中,个人的言行举止更是要局限于社会的伦理纲常与天理天命之中。跟她所代表的那一代人一样,她们从小在潜意识里就被要求放弃个人利益的诉求,而应该成为封建礼教的践行者和卫道士。女子无权选择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只能认命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伦理。在她们的心目中,个人是无法和庞大的外围体系作斗争的。无名女子在家里是独生女,也因此备受宠爱,这使她养成了敢于追求自己的喜好的性格和习惯。在寂寞难耐或者遭受诱惑之时,也能做出一些有违常理之举。但是在事情败露,村民闯入家中非难之际,个人的性格弱点也就暴露无遗。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潜移默化和亲人的袖手旁观,使她再也沒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即使村民们并没有直接带走她的生命,女儿的出生也使得她充满自责,彻底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她以两条生命的代价,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抗议。但这种牺牲,却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相反,她成了家人羞于启齿的反面教材。
而深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的海斯特,一向表现得顽强和独立,在初到北美的时候就已经靠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使在身陷囹圄的时候, 她也没有被击垮,充分显示出她那勇敢坚强、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霍桑在小说中将她与狱门外的野玫瑰相提并论,并在笔下把刚走出狱门的海斯特描写成一位高雅的贵妇人。从野玫瑰到贵妇,充分显示出恶劣的监狱生活并未打垮傲然怒放的“野玫瑰”,反而让她愈发充满生命力。海斯特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违背了清教徒的清规戒律,在独自承受惩处的同时,她强忍着人们蔑视的眼光,把对情人丁梅斯代尔的小爱升华成对世人的大爱,她摆脱了对他们的仇恨,用自己擅长的刺绣技艺维持母女俩的生计,同时通过行善和对社会做出贡献来进行自我救赎。她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人们慢慢地重新接受了这个曾经“犯错”的女人,她胸前的“A”字从“通奸”的涵义慢慢转变成“能力”、“和蔼”与“天使”。海斯特用她的坚持与无私积极地应对宗教与世俗的压力,成功地战胜了清教社会对她无情的打压。(肖芳 96)
相似的外围环境,相同的故事情节,但是却走向不同的命运结局。无名女人和海斯特,这两个美国文学作品中广为认知的形象,因为她们自身的性格特点和自我选择的差别,最终拥有了不同归宿。无名女子的牺牲自我和海斯特的委曲求全,本无根本性区别,但是对于所面对的遭遇而采取的相异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生活所持的不同信念,使得其中一个令人扼腕痛惜,另一个却让人肃然起敬!
注释:
[1]见百度词条“三从四德”。
[2]加尔文语。
参考文献:
[1]霍桑著,熊玉鹏译. 红字.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6
[2]汤亭亭著. 李剑波,陆承毅译. 女勇士.桂林:漓江出版杜,1998
[3]肖芳.浅谈中国的文化圆与西方个人主义——对比《女勇士》中的无名女子与《红字》中的海斯特.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9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