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异化”与“认识”

2014-04-29 14:56方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奥吉异化

摘 要:本文将从拉康的主体理论剖析索尔·贝娄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小说主人公奥吉·马奇是成长在单亲家庭的犹太裔美国人,生活与爱情中他屡次遭遇“收养”,受到他人操控,造成自我异化。然而他对于纯真爱情的向往,自己理想的追求,让他对于控制保持对立态度。通过对马奇主体性的分析,本文认为作者通过马奇形象的创造表达了对于“异化世界”中维护自我的肯定。

关键词:《奥吉·马奇历险记》; 異化自我 ;认识自我; 维护自我

作者简介:方芳,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20世纪的美国小说呈现多元的格局,使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光芒四射,少数族裔作家,特别是犹太作家凭着自己特殊的才华和想象力,在美国文坛上异军突起。这其中,小说家索尔·贝娄更是因其“对于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自它开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

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学家,雅克·拉康的主体理论具有颠覆性的影响。笔者试从拉康主体理论的角度分析主人公马奇从“异化主体”到“认识主体”的一个过程:在事业和生活理想方面,马奇一再受到他人的操控,落入别人为他设定的框架之中,造就了异化的马奇。然而,马奇对自我本质的追求,让他对外界控制始终有一种对立的态度。他对完美纯真爱情和生活理想的叙述,是主体透过无意识对于“认识自我”的认同。通过奥吉·马奇这一小说人物形象,贝娄肯定了个体在“异化社会”中对于自我的维护和对于本质的追寻。

在拉康的主体理论中,主体从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进入到象征界经历了从“异化自我”到“认识自我”的一个变化过程。在镜像时期,婴儿通过成像或自恋认同建立起“自身托付给自身的自主幻象”,由此自我原型诞生。与镜像的想象力认同使主体(婴儿)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象的控制能力。自我从镜子里看到的一个虚幻的完整的统一幻象,误认为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之像。拉康这样说:“镜像时期如一出戏,它的内在推动力从不足被推进到期待中,为陷入空间认同的吸引之中的主体形成了从破碎的身体像到我称之为矫形的整体性形式的幻象的连续……” (朱安春、张海蓉110)。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了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总是把他人误认为是自己,总是把虚幻的自主性和统一性误认为真实之物”(黄作183)。

在这样一个布满圈套的社会里,马奇不可避免地迷失了自我,成为了“异化着的个体”(拉康93)。小说主人公奥吉·马奇是犹太人后裔,从小生活在芝加哥的贫民窟。由于没有父亲,他和哥哥西蒙、弟弟乔治靠他们天性善良、性格懦弱的母亲抚养。马奇的家庭背景及他的善良、乐观的性格,使得他成为很多人“改造”的对象。

由于父亲早就遗弃了他们,加上母亲柔弱的性格,使得本为马奇家住户的劳希奶奶,却成为他们家太上皇。劳希奶奶“传授”给马奇一套精明的处事原则。为了让马奇更好地生存,一方面,她教会了马奇撒谎的本领:为了骗取免费诊所的眼镜,她教授马奇如何与医生对答如流,编造悲惨的处境来博取医生的同情;另一方面,老奶奶又竭力要把马奇造就成为一名绅士。劳希奶奶“不辞辛苦”严格管教马奇甚至细微到生活的小细节:虽然很穷,然而在自己家里,马奇兄弟必须用盐刷牙等等。同时,劳希奶奶还严格限制马奇的交友圈子,任何她不喜欢的孩子,马奇都需要和他们保持距离。她以贵族的要求来“栽培”马奇,一心希望马奇能够成为一个有风度有气质的上等人;能够以他的谈吐风度讨得有钱人的欢心,成为“上等人”从而进入老奶奶眼中的上流社会。在劳希奶奶的操纵下,马奇逐渐迷失了自己。这时,马奇从镜子里看到的那虚幻而完整的镜像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统一体,并非真实的自我,他只是一个被他人操控的“他者”。

主体的成长过程,是从想象关系的镜像认同过渡到象征的捕捉之中,与想象的自恋认同所不同的是,象征维度的打开可分为说话认同和欲望他人的欲望之物两个阶段:婴儿为了进入象征阶段,必须要学习说话以认同这种现在的秩序(黄作32),要参与言语的能指游戏。马奇通过语言和自我内在反思表现出的说话主体,反映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第一阶段,婴儿为了在象征界得到象征认同就要学习说话,这时,当主体使用人称代词“我”指代意识主体时,其背后作为表达主体的“无意识是真正的说话者”(黄作210),而人则是说话主体。一方面,无论在事业,生活理想还是在爱情上,马奇都受着他人的操纵,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异化主体”,迷失了自我;另一方面,他透过无意识表达的一些想法透露了他内心真实的自我——具有反抗性和不安定性,他不愿让人左右,对塑造自己的性格有强烈的愿望,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立场,由此他的说话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最令马奇心痛的是于西亚的爱情,两个人曾相爱至深,最后发现西亚只是想让他成为“完美情人”,而不是想同他结婚。马奇对于爱情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爱情这一永恒话题上,马奇坚持了和显现了他的说话主体。马奇认同,在真正的爱情中,可以看清自己。马奇高度赞扬爱情,在爱情上面,马奇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理想中的爱情是“牧羊人谈情说爱的西西里风情”(400)。同时,恋爱双方也是自由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占有,他想同西亚结婚,但是他不认为结婚就意味着占有。他认为证书、戒指等任何永固性的占有标记只是人类因为不能占有而又希冀占有而编造出来的。再者,马奇对于爱情中的欺骗异常反感,他一直深爱着西亚,但是当他明白西亚爱的是他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忠诚时,他对于“变心”的西亚也放手了。而在他结婚以后发现自己深爱的,甚至认为是爱神完美化身的妻子斯泰拉,竟然在很多事情上欺瞒自己的时候,他“仿佛被一拳打倒在地”(677)。马奇无意识中表达出来的对于爱情的看法体现了他对于完美爱情的追求。

虽然马奇在他人一次次地谆谆教诲之中,异化成了“他人”,但是马奇无意识的“说话者”却抵抗着这些“侵略者”。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只是“容易受骗的没用的傻瓜”,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像铁屑被吸铁石吸引一下,他也被社会的法则操纵着,“吃饭睡觉,受雇解职,支来差去,全已俯首听命,惟命是从”(402)。然而他的无意识却透露出了他真实的想法——离开别人的操纵!隐藏着无意识背后的真正的说话主体意识到要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命运的归宿。诚如他自己所认同的:“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1)作为说话主体的马奇也时时不忘记他的目标——寻找更好的命运。经过了苦苦求索,历尽坎坷,马奇终于悟出了“人生的轴线必须是值得”。他透过无意识认同了这条轴线,真理、爱情、和平、慷慨贯穿了他全身,而一切杂念、困惑、奢望这些属于“他者”虚幻的东西都如同清晨迷雾般消散。在此,他重新认识了自我。进入象征界的主体能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通过无意识的说话主体,马奇由一个“无知者”变成了一个“清醒者”,也恰恰是“异化自我”到“认识自我”的一个转变。他意识到自己能够活得真正地快乐,即使四处流浪,他也不再彷徨,即使无依无靠,也不能使他失望。所以虽然在小说的结尾他成为了一个掮客,但是他却充满了希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马奇所努力追求的就是这种个体获得“自我选择”的自由,即我自己的路自己走,不要别人帮我设计。

由此可见,小说主人公奥吉·马奇是一个充满悖论而又具有丰富人格魅力的人。他是一个从想象界进入到象征界的主体,在“异化”的世界中维护了自我,这种从“异化自我”到“认识自我”的过程与拉康的主体理论完全应和,可见两者分别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共同表达了对主体抵抗“异化”,个体寻求“个性”的认同。康拉德认为艺术就是要“尝试发现客观世界、宇宙事物和现实生活中基础、持久和本质的特征”(Bellow, Nobel Lecture 182)如果说理论是灰色的,那么当我们把拉康的主体理论和主人公奥吉·马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既领悟了拉康理论的精华,又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了贝娄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肯定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生命存在的种种反思和探索,以及个体抵抗“异化”,追寻自我本质的努力。正如贝娄借马奇之口所说的那样,“人生的轴线必须是直的”(392)。

参考文献:

[1]Bellow, Saul. “Saul Bellows Nobel Lecture.” Marginal Protagonists Journey-A Study on Saul Bellows Ralph Ellison. Wu lingying and Jing Jingzhi.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 2005, 187-197.

[2][蔡斌、陈红娟:《论<拉维尔斯坦>主体性特征》,《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第5-12页。

[3] [代树兰:《不断的追寻——索尔·贝娄<奥吉·玛琪历险记>主题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64-67页。

[4][郭毅:《拉康主体理论与昆德拉小说文本的互读——对拉康主体理论研究的文本性认识》,《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86-89页。

[5][黃汉平:《拉康的主体理论——拉康主体理论与欲望学说》,《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第194-99页。

[6][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贾中华:《<奥吉·玛琪历险记>与当代文学中的反英雄形象——试论玛琪形象的典型意义》,《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67-69页。

[8][贾中华:《“自我”的消失与人的“异化”——试论<奥吉·玛琪历险记>中玛琪形象的典型意义》,《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第37-41页。

[9][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0][廖七一:《论<奥吉·玛琪历险记>的神话母题》,《外国文学》1994年第1期,第5-9页。

[11] [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宋兆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12][王国芳:《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评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62-66页。

[13] [朱安春、张海蓉:《镜像阶段的心理成长过程——<红字>人物心理评析》,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10-113页。

猜你喜欢
奥吉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电影《奇迹男孩》人物变装的隐喻与换喻研究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奇迹男孩
《奇迹男孩》:父母的修养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善良,所以勇敢
奇迹男孩
《奇迹男孩》:父母的修养里,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