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米丽·迪金森一生写了约1775首诗歌,是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短小精悍、意义深刻而闻名于世。一方面,她的诗歌简洁而紧凑;另一方面,这些诗歌又晦涩难懂,让人捉摸不透。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她的诗歌中,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她死亡诗歌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歌中死神以一个绅士的形象出现,驾着马车,邀请女主人公一同前行。最后,马头驶向的是永生。文章试图从该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特点和写作主题进行分析与鉴赏,并探究死亡主题背后迪金森对死亡的态度。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写作特点;死亡;态度
作者簡介: 陈燕娜(1989-),女,汉族,浙江余姚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一、引言
艾米丽·迪金森(1830-1886) 一生创作过约1775部诗歌,是19世纪最杰出的女诗人。她在20几岁时就离开了喧嚣的世界,很少离开她父亲在马萨诸塞州艾摩斯特市的房子和花园,也很少与外人接触,终身未婚,她的一生几乎都过着自我强加式的隐居生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创造出许多具有个性又无比纯洁的诗歌,其中大部分是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自然流露。
她的诗歌主题大部分是爱、自然、死亡和不朽,而她最杰出的诗歌是以死亡为主题的,其中《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最杰出的一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传达了一些特别的意义。
二、诗歌分析
诗歌描述的是19世纪的男人女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场景[1] 198。死神化身为一位驾着马车的绅士,他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女士,便邀请她一同前行。由于他的优雅和礼貌,她接受了邀请,并在旅途中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玩耍的孩子、成熟的稻谷以及沉落的太阳。天色渐暗,马车上的女士因身上的衣服太过单薄,渐渐感到寒冷而发抖。事实上,死亡已经悄然靠近。最后,他们来到了墓地,直到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她所前往的地方叫做永生。
(一)诗节细读
这首诗戏剧性地表现了从生的世界通往来世的一个通道[1] 198。第一、二诗节描述道,女主人公忙着她的工作并对生活感到满足。起初她并不打算接受绅士的邀请,但是由于绅士的善良和体贴,她同意与他度过一个友好的旅程。他呼唤“永生”与他们一同前行,慢慢地悠闲地驾着马车,仿佛他们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渐渐地,女主人公被他深深吸引,作为回报,她放开了工作和闲暇,决定与他永远在一起。
他们在旅途中看到三个不同的场景。首先,他们看到课间时分,孩子们在操场上愉快地嬉戏;其次,他们看到一片稻田;最后,天色渐暗,他们看到日落。从隐喻角度来说,这三个场景象征着人一生的进程,正如批评家查尔斯·R·安德森所描述,这看似不相干的三个部分被融合在一起,生动再现了凡人的经历。它包括青少年、成年与老年三个时期,从早上到晚上的循环,以及从春天的收获到衰败的过程[1] 199。诗人巧妙地将此隐喻用简短的几句场景描写就充分描述到位,可见诗人简洁凝练的写作手法。
第四诗节描写到女主人公因寒冷而开始颤抖,暗示死亡正在降临。然而她并不认为自己将要死去,认为寒冷是由于她的衣服太过单薄。
第五诗节描述了他们在一座房子前停下,其屋顶是个墓碑,屋檐已扎进地面,显然这是座坟墓。讽刺的是,直到此时女主人公才幡然醒悟:绅士是死神的化身,马车的前行方向是永生,他们将通往永远和平的天堂。
(二)诗歌写作特色
虽然迪金森生活在浪漫主义革命的洪流中,她与同时期的著名诗人似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2] 138,但她发明了独具个性的死亡诗歌形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首先,她喜欢创造性地将一些单词(尤其是名词)的首字母大写,赋予它们特殊意义,或者只是为了强调它们,如“死神Death”、“不朽Immortality”、“ 永恒Eternity”等。这一形式让她的诗歌充满神秘感,极具个性和表现力。
除了将一些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迪金森以她不寻常的标点使用形式而闻名于世。本文分析的诗歌以及她的其他诗歌中都会出现若干破折号。破折号通过停顿和制造悬念以强调重要的单词,也有助于打破单调无味的诗歌节奏[3] 139。破折号赋予诗歌以灵动感,预示着诗人思考、感悟的心路历程,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从某种程度来说,破折号是迪金森隐匿个性的一种反映。
第三,迪金森的诗歌大多都很简短,死亡诗也不例外。读者在欣赏她的诗歌时,往往雾里看花,感叹其中的深意让人捉摸不透。换句话说,她的诗歌短小精悍却富有内涵,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正如丁咏淑认为,她的诗歌被压缩成了电报,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3] 139。迪金森崇尚简洁淳朴的写作风格,试图用最少的词句表达出最意味深长的灵感与顿悟。
再者,迪金森擅长运用隐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Mednick指出她的诗歌充满稀奇的修辞手法,熟悉的词用法却很陌生[1] 196。正因为这样,她的诗歌常常模棱两可。在《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她用拟人的手法将死神描述成一位礼貌的绅士,将“学校”、“凝视的稻谷”和“落日”比作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将坟墓想象成“房子”,等等。所有这些富有智慧和想象力的隐喻赋予了诗歌新的意味,强化了诗歌的主题。丁咏淑评论道,迪金森善于使用形象的语言,是最有创造力的诗人。她能把普通的想法通过特殊的、独创的形象、符号、隐喻表达出来[3] 139。因此,人们在欣赏她的诗歌时,总能挖掘出新的内涵,体会到新的深意。
三、诗歌的主题和迪金森对死亡的态度
纵观全诗,迪金森描述了一场与绅士死神共同驾着马车前往坟墓的旅行。她试图借诗抒怀,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尽管她承认死亡是恐怖吓人的,但她依然选择泰然面对,因为无人能逃脱一死,死亡能把人引向永恒。迪金森对死亡的困惑事实上是她对世间生命和爱的深刻理解[4] 103。她珍惜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为世间事物的凋零而感伤,但她知道,这是自然循环的必然,万物都无法摆脱自然的规律。
首先,迪金森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是无线循环的自然界中的一部分。1886年5月她临终前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封遗书,只写了两个字构成的短促的一句“归”(called back) [5] 49,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一旦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无论他的一生多么精彩或萧条,死亡都会在某处等待着他,无人能幸免。在迪金森看来,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旅行,从出生开始,以死亡结束,人类不应該畏惧死亡,因为它是人们迟早会遇到的朋友。人们在有生之年应该做的就是尽情享受生活,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在不远的将来,当人们回首往事时,他们可以感到满足,并平静地告别人间。
再者,在迪金森的眼里,死亡是种快乐而非痛苦。她认为死亡是救世主,他帮助人们摆脱了世俗痛苦,他是一位体贴入微的情人,一位成功的导游,引导人们从有生走向永生[6] 128。换句话说,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通往永恒的桥梁。死亡并非心灵之旅的终结,而是更高生命的标志[7] 13。总之,死亡是生命的升华,将生命带入更高的境界。
第三,死亡是永恒的前提。迪金森认为,永生的路在死亡的尽头,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8] 94。死亡为永恒效劳,它是人们通往永恒的必经阶段,也是唯一通道。尽管人的肉体会衰败,他的灵魂是不朽的,只有灵魂的不朽,才能换来永恒的快乐。
四、结论
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艾米丽·迪金森极富创新和个性的死亡诗歌风格的体现。她的诗歌内容简短,意义深远,手法独特,无人能敌。死神在她的笔下拟人化为一位绅士,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杰出角色。
同时,她面对死亡沉着冷静,视死如归。她通过写这首诗来鼓励自己勇敢淡然地面对一切,包括死亡。一方面,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怖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无限循环的自然的一部分。迪金森对死亡的痴迷是她热爱生命的体现,她对永恒的追求表明一种对生命和命运强烈而顺从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Mednick, Fred.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Newcomers to Naturalists. Henan: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Hu Yintong. American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Ding Yongshu. Commentary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Chen Yuanhong. The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m—Emily Dickinsons “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J]. Overseas English, 2010 (1): 102-103.
[5] 刘诺亚、方军. 未知死,焉知生——读狄金森死亡之诗[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46-49.
[6] 程光泉. 超越生命的阈限——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初论[J]. 齐鲁学刊, 1998 (1): 125-129.
[7] Tan Jing. The Transcendental Thought in Emily Dickinsons Poetry[J].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10 (4): 12-13.
[8] 陆晓.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4):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