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邶风·击鼓》看权力与人性

2014-04-29 11:50:03杨俊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诗经人性

摘 要:世俗权力与人性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在相互制约中维系,当两者的对立和依存处在一定度的范围之内时,社会往往趋于和谐;而当两者对立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要么权力超负荷的压制人性,要么是人性的主体——个人,去绝对地反抗权力。而这其中的意蕴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邶风·击鼓》中就有了体现和征兆。

关键词:世俗权力;人性;《诗经》;对立统一

作者简介:杨俊,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1

世俗的权力与人性的斗争在《诗经》里已经被彰显了。

世俗权力与人性是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所产生的阶级和阶级利益通常会借助世俗政权来压制人性,使得社会有理有序、稳定。而其手段则是“法”与“德”两个。“法”表现为权力的强制,“德”表现为伦理的禁锢和道德的感化。两者在相互制约中维系,当两者的对立和依靠处在一定范围之时,社会往往趋于和谐;当两者对立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时,要么权力超负荷的压制人性,要么是人性的主体——个人,去绝对的反抗权力。可以说,从国家产生起,世俗权力与人性的斗争便没有停止过,这种现象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几千年里,世俗政权始终决定着一切,中国是一个伦理制的国家,是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而不像古印度、西方精神层面上的宗教信仰从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社会生活。中国缺少的是信仰和自由。

从《邶风·击鼓》中我们可以窥见“王权”与“个性自由”斗争的状况,及个人最终服从于王权、爱情理想幻灭的事实。

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描绘的那种爱的执着和纯洁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爱情时的共吟之语。爱情,大胆的说是人原始欲望的外延,本与人的自然属性有着天然的固有联系。我们先不管诗歌在内容上是“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还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而是仅从第一感官上来把握它、欣赏它,诗里面扑面而来的“爱”足以深刻在我们心里。毕竟,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人性”的追求是永恒的。

然而,事实并非这样。“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有了战争就意味着有了国界,有了国界就意味着有了国家,而有了国家就意味其背后的世俗权力。最终,权力就决定了在一个不平等的阶级社会里,人是不自由的。 “我”被拉到了千里之外的边疆上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进行战争,“我”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丢了自己的归途战马,“我”寻不到它,无奈来到丛林下。诗人回不了家了!而结果呢?“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你我生离死别,使“我”的誓約转成空!美美的爱情,一生的相守之约,就在这种强制的执行之下幻灭了。这是强权对爱情的戕害,是王权对自由的专制,是世俗的权力对人性最初的胜利!《诗经》的战争诗从开始对战争的乐观和颂扬(《大雅·江汉》)到后来对战争的厌倦和忧伤(《小雅·采薇》),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矛盾的暴露也在逐渐加深。至此,国家对个人利益的满足越来越少,而却对个人人身及思想自由的控制越来越严。理性的分析,《邶风·击鼓》绝不是单单的在说“我有多爱你”,而是对爱情的“呐喊”,是对自由的呼唤和追求,是在为人性的离去做最初的挽歌。诗人也许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他却代表着历史,将千百年后的“蓦然回首”在无意中做过了。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世俗王权与伦理道德决定着一切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里,伦理道德配备着强制王权为“专制”架起通向“光明”的桥梁,在“法”与“德”的相互协调之中,行使着对人性专制的职责,以求得人性的绝对服从。《邶风·击鼓》表现的主要是“强制”对爱情的阻碍,在它的那个时代,虽然礼教对爱情的牵制不太明显,可已经在慢慢显露了,如《齐风·南山》、《鄘风·柏舟》里“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但是,“德”对人性自由的压制束缚在那时毕竟是有限的,只是一种大规模 “杀戮”的开端,真正进入绝对控制还应当从儒家思想一统中国的汉朝算起。其后,中国古人对人性的歌颂便渐渐隐没,只有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礼教衰微或礼教鞭长莫及、权力难以企及的地方才如疏星般时而隐现,如《古诗十九首》。

世俗权力与人性的斗争从来都没有结束过,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几千年的权利与教化专制最终战胜了人性的集体反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世俗王权决定人性、伦理道德胜过精神自由和精神信仰的文化传统。其实这样的事实在《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等一系列的诗篇中已经有所预言了。

参考文献:

[1]郑玄,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

[2]郑玄,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3]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5]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6]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M].香港:东方红书社,1997年

[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诗经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诗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33:11
也谈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对立统一关系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9:10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