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宋代吴涛的这首春景诗,具体而又生动地展示了暮春时节的天气和物候现象。用现在的气象术语阐释,就是在可着单衣的春夏之交,随着北方强冷空气的入侵,气温骤然降低,难以回升,从而出现较长时间的寒冷天气。
资料表明,我国江南地区,5月中旬气温可以稳定在20℃以上,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气候上的夏季。但这是历史的平均状况。事实上,大约每隔3年,在5月中旬前后,江南地区将会遇上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这就是通常说的“五月寒”,从而出现上述诗句中描述的景象。“五月寒”出现时,日平均气温可以下降到1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则可降到10℃以下,因而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当五月寒气侵入人体,可使人们抵抗力降低,不仅伤风感冒应时而生,而且还会导致一些旧病复发或加重。例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概率增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也易复发;慢性腰痛腿痛以及风湿、类风湿病患者,多数也会自觉症状加重。
我国沿江地区流传着“未吃端午粽,寒衣莫入笼”的民諺。谚语提醒人们:端午之前的五月份和六月初,气温还不够稳定,切不可将寒衣收之不用或贸然减衣,以预防冷空气的突然入侵。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五月未完,寒衣莫收”适用于我国大多数地区,但不是全部。例如,海南的三亚,几乎四季都不用准备寒衣;而黑龙江的漠河,六月份还可能降雪,寒衣还必须穿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