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楠 马龙
文清是个大三的女孩子,一次在图书馆里偶然结识了同专业的学长鸿宇。研三的鸿宇即将毕业,已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不日将远渡重洋踏上求学之旅。文清一直佩服鸿宇的学识和努力,尤其是专业方面能够得到鸿宇亦师亦友的指点,总觉得受益匪浅。她也知道,鸿宇即将拥有一片更具挑战和机遇的光明前景,而她猜测自己不过是他众多爱慕者中不起眼的一个。
“今天最纠结的是……”文清顿了顿,“我一直默默喜欢他,怕以后没有机会了,所以很想告诉他。但是我又担心这样会让自己显得太卑微,更怕从此连好朋友都做不成,我真的很纠结……请您帮帮我。”
真羡慕这样青涩多梦的年龄,我一边暗暗想着,一边解释道:“你有这样的顾虑很正常,感情的事情很微妙。”(中性反馈,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文清渐渐平静下来:“我是不是很没有出息?”“哦,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放慢语速,回想起她之前提到自己“卑微”和“没出息”,这样的负性描述是不是暗示着她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呢?文清的声音变小,我似乎能感觉到她低眉瞬间的惆怅(共情,无条件接纳。)
“他那么优秀,我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如果让我对他说我喜欢他,我觉得开不了口,男女有别嘛。”
“嗯,男女是有些不同。”(简单重复,让她能继续思考有什么样的不同。)或许在她的信念中,恋爱关系的开始理应由男生主导,女生是接受的被动角色。文清的声音恢复了常态,“所以我很犹豫。”(她并未继续思考男女的心身差异,又回到了自己的问题上。)
我换了一种思路,“如果你是男生,遇到自己心仪的女生,你会怎么做?”(假设情景,试图进一步理清她的思绪。)文清马上回答:“我会告诉她。”“会犹豫吗?”“不会。”
至此,我初步估计,真正困扰她的,是女性在处理情感问题时,社会期望和个体愿望之间的冲突。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期望时,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自己思考社会期望的形成原因及合理成分、改变自己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意愿,逐渐协调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所以,有必要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那你觉得你和他有可能在一起吗?”文清又顿了顿:“也许可能,也许不太可能。”“嗯,如果不太可能,那就可以毫无顾虑大胆地说;如果有可能,就要三思了。”(欲擒故纵,是一着险棋,正常情况下不给来访者具体建议,但此时这样的语言或许能帮助她聚焦于问题的解决。)
文清语调中透出疑惑:“为什么?”我说:“就像是一个玩笑,如果大家都清楚那只是个玩笑,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个玩笑太接近真实情境,就可能有人会多想了。同样,如果双方都清楚彼此不可能有结果,那么你告诉他就只是单纯的告知或表达,算不上是表白。通常,一个人知道自己被他人喜欢,該是高兴的,也不至于恶化你们的关系。如果你们看似很可能在一起,那么,当你表达之后,他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彼此的身份,不得不重新定位你在他心中的角色或地位。”
文清沉默了,我没有打破这个沉默,我认为这是积极思考的象征,很可能促使她作出决定。
我继续举例:“确实,女孩子在恋爱关系中保持一定程度的高姿态,对今后乃至一生的生活和相处都是有好处的。人总是对来之不易的东西更加珍惜,感情也是如此。”(调整其认知,更容易接受社会期望。)“而且,如果双方都为此努力着,风风雨雨一起度过,酸甜苦辣一起品尝,那么,你们建立起的联结,应该更加牢固;我发现,你是一个积极、上进、有追求的好女孩。鸿宇的学术和事业蒸蒸日上,未来他可能会遇到很多更加优秀的女孩。或者,你该做的是不断提升自己。即便到最后,他选择了其他的女孩,而他带给你的成长也必定让你更加优秀。(前面尽量挖掘她身上闪光之处,鼓励她,期望能使她更加自信;后面则与她一起展望未来,进一步激发她的心理能量。)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嗯,老师,让我好好想想,谢谢您。”
我知道,也许自己的语言并不能完全消除她的困惑,但我确定,至少在心理层面,女孩一定经历了或多或少的成长。作为成长中的咨询师,我能做的并不多,短暂陪伴之后的漫漫长夜仍需要咨客独自面对。祈愿,即便是春雨淅沥的深夜,我也能助她点亮心中的点点星光,指引她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