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昌平 郝沛 李学亮 尚昌平
“刀郎”原意为“一堆一堆”,引申义为“分散聚居的人”,是对古代渔猎土著人生存状态的逼真写照。
刀郎人聚居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麦盖提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南沙漠地带与和田地区皮山县相连;西与莎车县接壤;南部毗邻叶城县;北端同巴楚县交界,县境中东部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麦盖提刀郎人似乎是带着音乐歌舞来到世上的,刀郎乐舞让他们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洲最快活的一群人。在刀郎人理念中,一个人降生于世,拥抱他的是刀郎乐舞而不是财产。当离开人世时,仍然可以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人生中获得的财富,都用来享受刀郎乐舞了。刀郎木卡姆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共同升华的还有刀郎人的灵魂,物质生活上的匮乏都在刀郎木卡姆中得到补偿,这是刀郎人创造生活的形象表现。刀郎木卡姆反映的不仅是刀郎人的文化艺术,而且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希望,它让刀郎人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因素,对此,我称之为“泛刀郎意识”。
史前麦盖提土著是刀郎人主体,他们在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由古代狩猎时期很早进入农耕时代,并在两千多年发展史上,逐渐形成了民间刀郎文化艺术,极具代表性的是刀郎乐舞。记录历史有多种方式,麦盖提刀郎人以乐舞记录历史,刀郎人的历史在乐舞中流动,这是民族文化艺术特殊的延续方式,而且,同传统的生产方式一样,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
刀郎乐舞是由不同时期的刀郎人群体创作的,它是刀郎人生存史艺术化的民间纪实。刀郎乐舞具有地域特色、族群属性及典型的艺术风格,广义上具备人类社会学共性的特征,因之,理所当然地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称誉。刀郎乐舞是在国内保留完好的极为少见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维吾尔族音乐史、舞蹈史的活标本。
刀郎木卡姆结构是以大曲的形式表现的,乐曲结构形式分九个章节。刀郎木卡姆形成的年代较远,叙事内容完整;乐曲、舞曲、歌曲主旋律统一;曲式、调式既有固定的程式,同时又不乏变化。“木卡姆”一词是古维吾尔族人对音乐大曲的称谓,有“音律、规范”的含义,木卡姆被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借作音乐大曲的通用词。
十六世纪划时代音乐家、诗人阿曼尼莎汗,生于公元1534年,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阿合木提是一位民间艺人,以鬻卖柴草谋生。阿曼尼莎汗从小随父学艺,尤其擅长演奏弹拨尔琴,不仅如此,天性聪颖的她还能自度词曲、即兴赋诗,阿曼尼莎汗的天赋无人比及。14岁的阿曼尼莎汗被迎娶到叶尔羌汗国的王宫,从此,提孜那甫河畔打柴人家的女儿,开始她的文化艺术创作生涯。阿曼尼莎汗在王宫内潜心所作的是收集、整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勘定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内容及编排,同时,完善由自己创作的盘吉尕木卡姆。这十二支木卡姆,基本上保存了十六世纪叶尔羌汗王国时期的原创面貌,被世人称为《喀什十二木卡姆》。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34岁时因生育去世。身后留下伦理作品《美德》、美学作品《心灵的商议》及抒情诗集《精美的诗篇》。
阿曼尼莎汗是维吾尔族音乐史上的骄傲f,但不要忘记,当她从提孜那甫河畔走向叶尔羌汗国王宫时,带走的是刀郎木卡姆和刀郎人源源不断地为她提供的古老的传统音乐。虽然她所居住的旧址已被湖水淹没,但在后来的四百年间,倾慕阿曼尼莎汗的刀郎人,像众星拱月似的聚居到湖区的周围。麦盖提尕孜库勒乡库木什买里村的姑娘对刀郎音乐都有浓厚的情感,其中也不乏能歌善舞的佼佼者,因为这里是阿曼尼莎汗的诞生地,库木什买里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村。
历史上,政治权力的更迭和宗教信仰发生的变化,在疏勒和莎车表现比较明显,而对于沙漠边缘的麦盖提一带影响远非那样的显著。从公元九世纪后,麦盖提民间文化艺术逐渐带有伊斯兰化趋向,直到十六世纪叶尔羌汗王国时期,奠定了伊斯兰文化艺术的格局,它的特殊意义在于,民间文化艺术,尤其是刀郎乐舞作为传承历史的载体,将古老的麦盖提社会形态在乐舞中继承并保留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刀郎的民间乐舞是一部律动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