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炳龙
[摘 要]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宋店乡农技干部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三增”目标,不断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方式,寻求推广捷径、培育推广载体、彰显科技能量,助推宋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农技推广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58-02
宋店乡是全县粮食生产大乡,一麦一稻,小麦播种面积79000亩,水稻种植面积102000亩,2013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1.27万公顷,粮食单产和总产分别较上年提高5%和10%,总产达10万吨,粮食总产已跻身全县第二。
近年来,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紧紧围绕全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凝心聚力,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和服务方法,助推宋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明显,小麦“六改”技术得以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三增四改”技术得以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向社会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整合项目资源,解决推广经费瓶颈
众所周知,以往的农技推广只能靠“一张嘴、两条腿”,结果是“磨破嘴皮,跑断了腿,技术推广没成绩”。近年来,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入,涉农项目愈来愈多,农业项目投入不断加大,这给基层农技人员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一是利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项目和补助项目。四年来全乡先后选聘科技指导员28人次,遴选科技示范户280户,辐射带动5600农户。其中10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大户4户,100亩以上的科技示范户19户。科技指导员经济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在俞林和留城寺两村建立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引领科技示范户干,初步形成了“专家+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辐射户”的快速科技推广渠道。二是利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项目。2010年全乡采购配备840台植保机械,组建23个村级植保专业服务队和乡植保服务大队,适时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极大解决了千家万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全乡建设育秧工厂2个,示范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几年来全乡累计推广面积累计达4万余亩。三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乡13个行政村取化验土样320个,通过测土农综站很好地掌握了全乡土壤质地状况,为农户科学配方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快速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四是充分利用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大力推广小麦、水稻优良品种和小麦“六改”技术、水稻“三增四改”技术。2013年全乡小麦良种推广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农委主推的10个水稻品种在全乡推广覆盖率已达80%以上,该项目的实施大大加快了全乡良种推广步伐。五是利用上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乡已发展涉农类专业合作组织15个,以他们为技术推广载体,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六是利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退耕还林等项目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全乡培养出一大批像王厚云这样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和能人。
二、典型示范引领,摆脱传统说教老套
长期以来,很多农民怕风险、看实情,墨守成规。都不敢先尝试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技术推广应用的初期,农民总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持怀疑的心态,可谓翘足而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应用。但农民也有纯朴、好奇、模仿的心态。为此我们扬长避短,采取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和服务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抓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农业技术展示应用的平台。
几年来,我站利用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契机,狠抓基地平台建设。2011年我们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在俞林、贾圩、南北四三个村租用土地100亩,建立了小麦、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把稻麦良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机条播机开沟、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等关键技术集成装备,展示其中,组织观摩。2012年我们在俞林村租用的43.2亩土地,重点展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喜获丰收。省农科院、安农大、南农大的专家现场收割测产,平均亩产达729公斤。示范基地的成功展示,成了周边农民、全乡大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样板田,成了广大干群“取精、学习”的科技博览田。
二抓大户(示范户)的培植,有效带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全站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始终把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植牢牢地抓在手中,全国种粮大户王厚云就是我们重点培植的对象之一。我们用他做为载体、做为传播科技的化身。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乡现从事种粮的大户达23户,流转种植面积达1.1万亩。四年来,我们对全乡先后遴选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辐射带动5600农户,使他们很快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例如:贾圩村科技示范户刘开乐,在科技指导员胡青的精心指导下,连续三年30亩水稻开展软盘自育机插秧,三年获得丰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村李平友、杨东升、沈现学、陈永坤、崔传胜等都先后购买插秧机,开展水稻自育自插,均取得成功。他们成功的事例带动身边的人,引导周边的群众改变传统的种植 理念、种植模式,用科技致富。同时,延伸了科技推广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不断增强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功能。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们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为了不断增强他们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专业化技术的作用,我们在一抓基地建设,二抓大户(示范户)培植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像王厚云的永合农机专业合作社、巴兆金的兆金稻米生产合作社、王天道的天道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国安米业、金安米业等,都是我们近几年重点发展和培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推广优质稻生产时,我们就抓住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金安米业和国安米业,组织农户与他们对接,签订订单生产合同。在推广机条播、机开沟、机插秧、病虫害统防时就紧紧抓住永合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这样就抓住了我们农技推广的主动权。依托他们,我们先后探索出“农综站+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农综站+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三化同步”推广模式。大大激活了科技的能量,为全乡粮食生产,科技入户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三、集成关键技术应用,彰显科技推广能量
近几年,我站广泛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的试验示范,积累和储备了一些先进实用的粮食生产栽培技术。一是在小麦生产上,立足“六改”技术,重点推广小麦良种、测土施肥、适期播种、机条播、机开沟和赤霉病统防六项关键技术的应用。2008年,我们为了示范推广机条播,从西湖乡请来熟练农机手张振成,在俞林村花了1000元,机条播小麦10亩作为示范片。后来证明机条播小麦长势苗齐、苗均、苗壮,获得丰收。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大家干。目前全乡示范机条播推广面积已达到40%,机开沟面积达到100%,赤霉病统防面积达100%以上,实现小麦单产和总产的7连增。二是在水稻生产上,实施“改选优质高产品种、改水育为旱育、改“一炮轰”施肥为测土施肥,改重治虫轻防病为病虫害综防”及“增加密度、增加基本茎蘖苗、增施穗粒肥”的“三增四改”技術,大力推广水稻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目前我乡永合、赵楼2个育秧工厂,一次育秧可栽插大田近4000亩,拥有高速、手扶插秧机36台套。四年来全乡累计推广机插秧面积达4万余亩,预计明年将突破万亩。三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立足“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大力开展小麦、水稻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充分利用23个村级植保专业服务队和乡植保服务大队,在小麦、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统一采购绿色环保对路农药,适时开展统防统治,极大解决了千家万户防病治虫难、成本高、防效差、污染大的现实问题。粮食年年获得产量、品质的双丰收,极大彰显了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