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
【摘要】绘画艺术是一种观看的方式,新具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阿利卡通过抽象的看现实物象,以写生的方式从接触自然中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把他自己的感觉译成他特有的语言时,给予了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
【关键词】抽象的看;具象;写生
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艺术逐步走向历史舞台,以挑战传统为基本面貌,并且搭配挑战性的姿态进行了一系列艺术运动,从而不断改变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视觉感受。从塞尚著名的“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观点的提出发展到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他们抛弃了直接面对“自然”,直接从自然中寻求和建立“与自然相平行的和谐体”的基本精神,只是把创新作为终极目标,一味地在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着各种观念和材料的实验和运用。他们不仅对基本的视觉形象及色彩结构置若罔闻,甚至连绘画本身都不屑一顾。这个时期绘画的一切传统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正是画家们的集中反思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后现代艺术脱胎于现代艺术,同时以反叛、回归、宽容的态度呈现出来。
新具象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兴起,是在新绘画运动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后现代主义视野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与西方的现代艺术完全不同,是一种日益远离自然的,不断程式化的艺术形式,最终导致了艺术的反叛,其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冲击很大,反对绘画的意识形态左右,反对艺术对传统的摒弃,努力在传统中寻找现代艺术的生机及转机,通过传统艺术样式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结合去发掘新的艺术形式。通过一些主观的艺术手法将画家的主观精神与艺术形象相结合,从而努力构架更加丰富的新具象绘画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是以色列艺术家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他于1929年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早期以抽象绘画成名。阿利卡在抽象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其实抽象画是很多相同形式的重复,而很多作品仅仅是同一幅画。抽象画作品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的重构并不是绘画的本质,也就是抽象画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形式主义艺术,而真正的绘画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逐步达到核心,他决定舍弃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世界。于是阿利卡从抽象绘画转向了具象表现主义艺术。
阿利卡早年的抽象绘画经历促成了他将抽象绘画的意义及观看方式融入到写实绘画里,仍以可以连接传统的具象艺术手法表达了现代情感和思想。用抽象的眼光看待具象的事物,从而提升了具象绘画的审美品位。他认为,绘画的基础是观察,而观察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观察中有所感受,绘画中去表现这种真实的感受,只有这样,具象绘画才会蓬勃发展。
一、抽象的看现实物象
阿利卡的具象表现绘画与传统的绘画不同,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再现,也不会像抽象画一样只重视其内心世界的活动,而是采用更纯粹的一种方式去质疑现实世界。阿利卡专注于画眼前所看到的,但这种看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看,而是一种抽象的观看。在他看来,“画画是抽出你眼见为实的东西,就好像从树上摘一个果子”。绝不会像物象本身那样不起眼,而是选择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更具典型特征性的事物去表现思想。
艺术家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不同于普通受众,应当以一种抽象的观点观看事物,做到抽象与看的结合,不要单纯为抽象而抽象,而不可一味散漫的观察,这是一种更加完整的结合,抽象与看相互结合,相互制约。阿利卡的观看是一种始终指向客观存在的观察,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志上的剥离、抽象及强化的过程,其中渗透着画家自身的意识,而且对画家个性的强调是绘画过程中不可磨灭的部分,这种个性的强调及意识是建立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上。也正是因此,抽象出的艺术形式更具独立性,有其独特意义,且可以有效摆脱物象本身的客观存在,与概念化的空洞形式区分开来,同时以客体为基础的主动观看。在创作中,看起来是一种基本把握,表达物象的行为能力,但是实质上却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内在的限定与扩充。当一个物象吸引了画家,则是因为画家的自身情感偏好与这个物象产生共鸣,是一种不同兴趣点及关注点的内在限定把握,同时画家在观察物象的时候习惯性注入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对物象的表现中透露出了自己的内在气质,是对物象表达中一种潜在的、自身内在生命的表现,是一种对物象的生命化扩充。
这也正如阿利卡说的那样,视觉的本身是有着极高的自我选择性的,其能自动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必要的抽象,从而寻找其内在本质,而如果想以更加迅捷的速度去准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则需要和物象的对象进行必要的视觉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创造过程,是将物象逻辑化的过程,也是观察到眼前未被常人发现的自然的基础。正是这种观察能力可以有效激发绘画者的灵感,是一种快速把握事物核心的方式,也是一种自身和物象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有激情的行为,也让绘画产生了更强的吸引力。
二、独特的写生观
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每当一种艺术形式走到极端的时候,紧接着的必然是一种回归,而这种回归并不是对从前艺术的简单重复。当新的写实主义又重新兴起随即反对抽象的时候,就不能而且也无法再沿用传统的具象语言和传统的做法了。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无疑也是对抽象绘画的反叛,它体现了某些艺术家对写实的另外一种理解。即传统的写实主义是画家从个人主观的感情出发的一种描绘,他的写实是一种主观的写实,一种人文知性的写实。阿利卡同样也认为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画出如其所“知”的东西。但照相写实主义借助发达的现代摄影技术,用照相机镜头的客观代替画家的眼睛,利用机械化工具描绘照片的方式与阿利卡的写生观却是完全不同的。阿利卡要描绘的是如其所“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特有的时空条件下对真实物象特定的感受。而不是用高度准确的手段把所有的细节纤毫毕见地定格在画面上。
另外,阿利卡认为,如果想迅速感知一些视觉对象,则需要首先排斥过多的理性分析,因为写生的过程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化复制的过程,而是一种视觉信息的符号化与绘画信息融合的过程。绘画只有融入了观察,融入了情感,才能真正成为了一种人与客观事物的接触与对话,才能使得事物更具活力及独特性,同时也使人更加信服。
西方现代主义者认为模拟再现即意味着图解。认为绘画就是绘画,本质上与其描绘的对象不相关,而图解的目标在于使描绘的内容与要表现的对象最大程度的相似。这是对绘画描绘现实功能的抨击,同时也是对绘画功能的理解的进步。阿利卡的抽象绘画的经历无疑使其从中获得了此种启示。阿利卡从抽象转向具象,其具象绘画已不再像传统现实主义那样再现客观世界。传统的再现理论把视学与科学混淆,导致艺术家声称其所画即是其所见。而阿利卡认为艺术家是不能回到纯粹的视觉而画出他所见的错觉的,他坚信艺术是主观而非客观的,那种中性的、静态的注视恰恰是导致绘画沦为图像的根源。因为艺术不是视学,关涉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的传达。
通过抽象的看现实物象从而追求画面特质的独立性,具象以形式的强调传达抽象的思想,从而为写实画派扩展了形式方面的容量和深度,这又无形中将他与现代艺术拉近了距离。可见阿利卡的“自然”从视觉的角度引出了图像时代架上绘画新的可能性。无疑阿利卡走的是一条折衷的绘画道路,他将当代艺术的两极——抽象与具象以他个人的独特方式组合起来,使写实绘画又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英)邓肯·汤姆森.阿利卡[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司徒立、金观涛.当代艺术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M].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丁 欣,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