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路在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因材施教,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化学课程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统筹安排,注重设计的整体性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课堂教学的方向,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学生学习的向导,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学会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与有效教学的“三内涵”(即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相互整合,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不仅每一节课时都要求符合这样的目标,扩展到每一章节,上升到每一模块,直至三年的高中化学教学,教师都应有这样的追求。
例如,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三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
1.课标要求。
2.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能量皆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好素材。
3.学生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知识,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理论,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逐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并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通过上述分析,制定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结构化”的化学知识体系,把化学教材中各部分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构建和整体运用,让学生有“原来如此”般的恍然大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精选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加工处理教学内容时,力求使化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度、广度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排列有序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理解、巩固和迁移,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
1.突出核心问题。化学的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在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时一定要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例如,鲁科版《化学1》“硫的转化”一节,分别从“自然界中硫的转化”、“实验室中硫的转化”、“利用硫的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设计,尽管每一课时都有各自的核心知识——单质、含氧酸、氧化物,但始终是围绕着“硫的转化”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为这一核心服务,从而使各点不再孤立的而是统一来协调一致的。
2.注重连贯性。教师必须把握知识结构体系,认真分析每节课中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找出这节课内容的铺垫知识是什么,后续知识是什么,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什么,上、下两课时是相承接、继承的,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比如,鲁科版《化学1》“氮的循环”一节,三课时分别以“氮气”、“氨气”、“硝酸”为核心内容,三种物质既要分别分析其性质、用途及制备等知识,又要建构其互相转化的关系,因此通过整体设计,三节课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
3.把握好“三个度”。“三个度”具体说,一是合理的宽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加强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边界”;二是适当的跨度,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三是必要的难度,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实践证明,必要的难度对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激趣引思,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价值,充分挖掘个性潜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驾驭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功能。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轻视其中之一,就会使教学成效大打折扣。只有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有机结合,才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推向前进。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是化学有效教学努力方向之一。
1.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在的必要性。
(1)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要。学生之间不仅存在思维结构上的差异,在对化学知识的认知理解上也可能存在偏差。面对化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应该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以真正促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优化课程内容的需要。单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使得其他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分层教学能改观这一现象,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对化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科书中一些不适应这一层次学生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3)考核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与低,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来研究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能反映出教师的责任心、观察能力、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等综合教学能力。
2.分层教学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感受。分层教学是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基础偏差的学生,更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
(2)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和变化的。后进生有可能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优生也有可能走向倒退,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层状况。分层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发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导学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是构建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问题式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
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环节,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1)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锌粒有什么现象?请写出离子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表示电子的转移。(2)锌与稀硫酸的反应除了物质变化外,还伴随有哪些其他变化?(3)温度变化可以通过温度计来测量,那么怎么证明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4)铜片和锌片分别相当于干电池的什么极?电流的流向是怎么样的?电子的转移又是怎么样的?(5)根据上述分析和实验现象,思考两极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其中,问题(1)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让学生回忆旧知识,以能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问题(2)主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3)、(4)、(5)能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和解释物质的宏观变化,使学生把对物质宏观变化的观察与对微观结构的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有效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又不断组织问题解决,层层推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学习”。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有效措施。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高一化学教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难。难怪有老师抱怨:
“我讲得已经很详细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不怪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传统课程重视教教科书,教师的教学创造力为教科书所局限。新课程提倡用教科书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学的前提。除了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化学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以外,还要求教师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对《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科书中一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删除,并适当增加化学新成就等知识,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以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化学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应在“课后反思”中总结教法,不要被传统、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努力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教学才有生命力。
(一)端正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高中生自身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承担起教育自己的责任,树立起“自己教自己”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高中生应明确学习化学的意义,懂得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逐渐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态度。在学习化学中能够不断体验到取得进步的喜悦心情,在学习化学上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主动克服,坚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二)培养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习效率有密切关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的“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也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从这种自发的感性乐趣出发,将其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自然会立志学好化学,并最终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三)转变学习方式
高中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自主活动、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真正活动起来,获得情感体验,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提高化学能力。
(四)讲究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中化学具有“繁、难、乱”的特点。在教师指导下,高中生要根据化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自己原有的化学基础以及影响自己学习的复杂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定计划: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近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早预习:通过预习并完成相关的基础知识梳理,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疑,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听课,提高听课的效率;会听课:课堂很重要,要学会有选择的听课,自己不懂的才是最重要的;善思考:作为理科,学会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懂了;勤总结:化学的知识点多,经常做好总结才能掌握好;常回头:化学有很多要记的东西,常回顾,反复记忆才能掌握好。